49岁的张先生是一名长途货车司机,自10年前起反复出现大便后滴血,鲜红色血。因为大便出血量时多时少,有时肛门内肿物还脱出,他自认为是“职业病”,没有引起重视,大便后自行用纸巾按压止血或涂抹痔疮膏了事。
近两年,大便带血加重,张先生逐渐出现头晕、耳鸣、活动时心慌气短,甚至握方向盘时手抖、乏力,但仍未就医。一周前,他在装卸货物时突然眼前发黑晕倒,被120紧急送至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检查结果触目惊心:血红蛋白38g/L(成年男性正常值130-175g/L)、 肠镜显示“混合痔伴黏膜溃疡+创面渗血”,诊断为慢性失血性重度贫血(极重度),需立即输血,血红蛋白达到80g/L后积极手术治疗。
医学解析:慢性失血如何“掏空”生命根基
沉默的“血液沙漏”
量变到质变:每次排便失血5-15ml(约1-3茶匙),按每周3次计算,10年累计失血量高达 7.8-23.4升,相当于全身血液总量的1.5-4倍。
铁储备的崩塌:人体总铁量约3-5g,慢性失血每日流失4-6mg铁,远超饮食吸收量(每日1-2mg),10年累计缺铁量达14.6-21.9g。
全身器官的“缺氧警报”
人体氧需要血液运输,缺血则会缺氧。
心脏:缺氧,心率加快、心肌肥厚,长期可致心力衰竭,缺血缺氧也会引起心梗。
大脑:慢性缺氧导致记忆力减退、情绪抑郁,严重时可诱发脑梗死。
免疫系统:T淋巴细胞功能抑制,感染风险增加3-5倍。
中老年患者的“高危放大器”
血管弹性下降,痔静脉丛更易破裂出血。
常合并高血压、动脉硬化,贫血可诱发心绞痛、脑缺血。
临床警示:痔疮便血的“红色警报”信号
必须就医的临界点
连续2周便血未止。
出现乏力、口唇苍白、指甲变薄易裂。
休息时心率>100次/分,或轻微活动后气喘。
预防策略:打破“痔疮-贫血-衰竭”死亡螺旋
高危人群“三个必查”
久坐/重体力劳动者每半年查血常规。
痔疮患者每年做1次肛门指检+粪便隐血试验。
45岁以上便血者必须完成结肠镜检查。
生活方式“三要三不要”
要:每日饮水>2000ml、膳食补充动物肝脏/菠菜、便后温水坐浴。
不要:如厕玩手机超5分钟、长期饮酒及辛辣饮食。
医生提醒:莫把“习惯”当“正常”
痔疮出血从来不是“小毛病”,每一次染红的纸巾都是身体发出的求救信号。对于中老年人群而言,慢性失血性贫血如同在血管中埋下“定时炸弹”,随时可能引爆心脑血管意外。记住:治疗便血的最佳时机永远是“现在”——早一天干预,就少一分器官损伤,多十分生存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陈慧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8/68/149009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