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缩压是由心脏产生的,舒张压是由大血管产生的,这是真的吗?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医生提醒,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血压的产生机制
收缩压:心脏收缩时,左心室把血液泵入主动脉,此时主动脉扩张所产生的压力峰值。
舒张压:在心脏舒张期间,主动脉弹性回缩所维持的血管基础压力。
二者都是心脏与血管系统(尤其是动脉弹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并非单一结构单独产生的。
高血压隐匿性的五大原因
1.渐进适应机制
血压通常在数年内缓慢升高,人体借助代偿机制(如动脉壁增厚)逐步适应高压状态。
神经调节系统(如压力感受器)重新设置阈值,误将异常血压当作“新常态”。
2.无直接痛觉神经
血管壁仅有压力感受器而没有痛觉神经,除非出现血管痉挛或者急性损伤(如主动脉夹层),不然不会产生疼痛。
3.非特异性早期症状
偶尔出现的症状,如晨起后枕部钝痛、轻微眩晕、视物模糊等,容易被错当成疲劳、睡眠不足或者颈椎问题。
典型症状如剧烈头痛、呼吸困难等,往往在血压≥180/120mmHg的急症阶段才会出现。
4.靶器官损伤滞后效应
心脏肥大、动脉硬化、肾小球硬化等病理改变需要5-10年才会发展,早期的功能性改变没有症状。
5.人群认知偏差
“健康错觉”:年轻患者错误地认为体力充沛就意味着血压正常,实际上运动可以暂时降低血压。
哪些高危人群容易被忽略?
肥胖者:将气短、多汗归咎于体重。
长期吸烟者:把头痛误认为是尼古丁戒断反应。
绝经后女性:潮热盗汗掩盖了血压波动。
慢性疼痛患者:止痛药(如NSAIDs)可能会使血压升高。
如何科学地应对隐匿性高血压?
1.筛查策略
年满18岁的成年人每年至少测量1次血压。
家庭自测血压标准:≥135/85mmHg就需要就医。
2.隐匿风险识别
晨峰血压异常(起床后2小时内收缩压上升≥55mmHg)。
夜间血压不降(非杓型血压)预示着更高的心血管风险。
3.无症状干预时机
130-139/85-89mmHg就需要进行生活方式干预。
诊室血压≥140/90mmHg不管有无症状都应该启动药物治疗。
血压水平与症状严重程度并无必然联系,一次测量正常并不能排除高血压。动态血压监测能够发现50%以上的“隐匿性高血压”,这类患者的心血管风险比持续性高血压患者更高。(通讯员 江凤林)
来源:红网
作者:江凤林
编辑:马婉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9/50/1496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