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0.1毫米的血管里穿行,于监护仪跳动的悬崖边托举生命。这些手,把深夜ICU的寂静揉碎成抚慰的暖流,将急诊室的疾风骤雨化作平稳的呼吸韵律。
“5·12”国际护士节,红网时刻新闻《“手”护生命场》系列报道,带您凝视静脉穿刺针尖的精准弧线,聆听手术台上器械传递的生命乐章,解析那些被淬炼成本能反应的职业基因——当教科书上的操作规范遇见掌心的温度,便成就了“三分治疗”背后,那七分带着人性热度的守护。
致敬提灯者,愿每一次托举生命的光芒都被看见,每一次通宵辛劳的付出都被珍视。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李雅婷 长沙报道
消毒,拿出针头,手指轻轻向前“弹射”,嗖~毛亚的扎针动作便完成了。在长沙血液中心,护士毛亚因独特的“飞针采血”技术被献血者们津津乐道——进针快、痛感轻,甚至让怕针的人“还没反应过来就已扎完”。但比技术更动人的,是她与献血者之间的温暖互动。
“有个学生,第一次献血,血管又细又深,特别怕打针,但还是一脸坚定地说要试试。”谈起从业以来最难忘的采血经历,毛亚笑着回忆道。尽管她自称“脸盲”,认人靠血管不靠脸,但那个男孩的紧张与勇敢却让她印象深刻。“在我印象里,男孩子怕也不会说出来,但他又怕又搞笑的样子,反而让我觉得特别真实。”
而另一位长期献血者,则给了她职业道路上最温暖的鼓励。“他第一次献血成功后,送了我一束花,说‘谢谢’。”后来,这位献血者因体检暂未达标,一度无法献血,她便通过微信耐心指导他调整身体状态。最终,他成功通过初筛,再次献血时,还特意在寒冷的天气里送了她两个暖宝宝。“其实是他把温暖传递给了我,而我想把这份温暖继续传递下去。”
“飞针采血”是她引以为傲的技术——利用手腕的巧劲,让针头快速、精准地进入血管,与传统方法“先破皮再进针”的痛感形成鲜明对比。
“献血者还没反应过来,就已经扎完了。”
但掌握这项技术并非易事。她曾每晚拿着泡沫板反复练习,甚至拿家人“试验”,再与同事互相切磋。最大的挑战是持针方式的改变,“反反复复看视频、揣摩,练到手腕发酸。”但看到献血者惊讶地说“这么快?一点都不疼!”时,她觉得一切都值得。
然而,“飞针”不能为了快而快,面对静脉纤细或位置特殊的患者时,毛亚会默默收起“飞针”,改用传统手法。“血管条件不允许时慢即是快。”毛亚说道。
在这个属于护士的节日里,毛亚最想对同行们说:“护士节快乐!请放慢匆忙的脚步,给自己买束花,因为我们值得一切美好。”即使今天仍坚守岗位,她也希望同事们能“忙里偷闲,吃块甜品,让自己心情愉悦。”
对毛亚而言,护士不仅是技术活,更是“传递温暖”的职业。“一针见血”的技术背后,是一颗始终温热的心。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9/56/14948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