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用中药后腹泻是排毒还是副作用?”“发汗解表药后起皮疹正常吗?”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老年病科·中医经典病房副主任医师刘用指出,中医运用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治病时,服药后出现的反应需精准辨别——既有驱邪排毒的正向排病反应,也可能存在需警惕的负向不良反应。正确认识这些反应,是保障中药疗效与安全的关键。
刘用介绍,中药作用于人体后,可能产生两类不同性质的反应。正向排病反应,是机体主动排出病理产物的过程,像服用攻下剂后轻度腹泻、解表药后微微汗出,这些都表明药物正在发挥作用。而负向不良反应,则包括药物刺激引发的不适症状,如胃痛、皮疹,或者药物过度作用导致的剧烈腹泻、经血过多等情况,出现这类反应时需及时采取措施干预。
胃肠道反应
正向反应(吐法/下法起效):大便不通者服用泻下药后每日排便2~3次,质地松软而非稀水,伴腹胀减轻;痰湿积滞者服涌吐药后呕吐痰涎,随后食欲改善、精神清爽;肠鸣音活跃、排气增多,无腹痛,提示肠道气机通畅。
负向反应(药物刺激或过量):胃脘刺痛、反酸嗳气、食欲骤降,常见于含活血化瘀药的方剂;腹泻每日超5次,呈稀水样便并伴乏力、心悸,需警惕药物伤正。
皮肤汗腺反应
正向排汗:服用解表剂后,全身微微汗出、热退身凉,是外邪随汗而解的表现;
皮疹瘙痒:部分患者服用中药后出现散在红疹,伴轻微瘙痒,可能是病邪由里达表的过程,需与医师沟通并忌口海鲜、辛辣等“发物”;若皮疹密集融合、瘙痒剧烈,需警惕过敏。
呼吸系统反应
慢性咳嗽患者服用健脾祛湿、温肺化痰中药后,出现咳嗽加重、痰液增多变稀或鼻流清涕,多为药物推动痰湿外排的正向反应,可继续服药并配合拍背排痰;若伴随发热、胸痛,则需排查感染等并发症。
神经内分泌系统反应
正向改善:长期失眠者服药后夜间困意明显、睡眠时长延长,是中药调和阴阳的结果;
短暂失眠:部分沉疴患者用透托法(如青蒿鳖甲汤)时,可能出现1~2晚入睡困难,属病邪扰动气血的暂时现象,可调整服药时间至午后,避免睡前刺激。
泌尿生殖系统反应
结石治疗:尿中出现细小结石或少量血尿,提示结石移动排出,属正常反应;水肿患者服药后,尿量增加、体重减轻,是水湿代谢改善的表现;
活血调经:气滞血瘀型痛经患者服血府逐瘀汤后,月经血量增多、夹有瘀块,周期恢复正常,属祛瘀生新;若经量突然翻倍、经期延长,需暂停用药。
骨骼系统反应
风湿患者服用独活寄生汤等祛风除湿剂后,关节疼痛逐渐减轻、活动度增加,是药效显现;若服药后疼痛急性加重、伴关节红肿热痛,可能是药物不对证或剂量过大,需调整方案。
瞑眩反应
部分慢性病患者服药后出现头晕、乏力甚至短暂恶心,多为机体正邪交争、气血重新调适的表现。
刘用表示,药物反应是服用药物过程中必然会存在的相关反应,当出现相关反应后不要过于紧张,可根据以上介绍的反应正确应对或者联系开方医师进行咨询调整治疗方案。(通讯员 刘用)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刘用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9/56/1495008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