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风是个疼起来“痛不欲生”的疾病,不少患者称病情发作时能“痛疯”。那么,如何通过科学健康管理,远离高尿酸和痛风对身体的侵害呢?
痛风发病率升高且呈年轻化趋势
据了解,长期以来痛风被称为“富贵病”,主要困扰中老年男性,还有一些肥胖人群、高血压患者、糖尿病患者以及有痛风家族史的人群。近年来随着生活方式的变化和饮食结构的改变,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我接诊的最小患者只有十三岁。”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温艳芳介绍,痛风年轻化趋势主要是现代生活方式埋下的健康隐患。高嘌呤饮食如海鲜配啤酒、火锅配冷饮,成为痛风发作的“催化剂”;含糖饮料的泛滥,让青少年尿酸水平悄然升高;久坐少动、熬夜加班导致的代谢紊乱,让尿酸排泄受阻。
温艳芳介绍,血液中的尿酸浓度过高,形成尿酸盐结晶,继而沉积在关节点部位引起炎症反应,就是痛风性关节炎。痛风急性发作表现为夜间突发大脚趾、踝、膝等关节红、肿、热、痛,可在数天或2周内自行缓解。
据了解,一般很多痛风患者开始只是高尿酸血症,没有任何不舒服的症状,之后才出现关节肿痛。“高尿酸需要早控制、早就医、早治疗。”温艳芳说,高尿酸血症是一种理化状态,即尿酸水平超标,而痛风是一种疾病。但高尿酸血症不能和痛风画等号。并非所有的高尿酸血症,都会发展成痛风。
“目前,尿酸水平偏高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温艳芳提醒,在无症状阶段,体检筛查成为人们发现高尿酸血症的主要途径,一般来说,男性超过420μmol/L,女性超过360μmol/L就要引起重视了。
痛风带来的身体损伤不可逆
“许多患者痛时就医、不痛不管,最终导致不可逆损害。”温艳芳介绍,痛风经过反复发作,会逐渐变成慢性关节炎,导致关节畸形、活动受限。更危险的是,经年累月最后损伤肾脏,出现肾结石或肾间质损害,最后发展到尿毒症,同时显著增加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脑卒中等疾病风险。
怀疑得了痛风怎么办?应该做哪些检查?常规的检查包括血尿常规、肝肾功能、血糖、血脂以及一些炎症指标比如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影像学可以做:疼痛部位的关节X线片、超声、双能CT。确诊痛风后,1月检查1次是比较合理的。除了评估症状外,还应定期监测尿酸水平,以便医生根据情况以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温艳芳表示,要阻止痛风危害的发生,最重要的是控制尿酸在正常水平,如果只在痛风发作时止痛治疗,是远远不够的。一般来说,痛风发作的时候,治疗要以消炎止痛为主,比如秋水仙碱、依托考昔等。反复发作的痛风,在痛风缓解后,要长期服用降尿酸药物。
“无论痛风是否发作,都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控制尿酸,要注意一定不要随意服用特效药。”温艳芳叮嘱道,一些特效药往往加了剂量不详的激素和止痛药,一开始确实可以很快止痛,但是不能阻止痛风发作和进展,并且各种药物混在一起,剂量不详,成分不清,长期服用会引起很大的副作用,科室在接诊时,就收治了大量乱吃药导致胃出血、肝肾衰竭的病人。
治疗痛风贵在“精准施策”
治疗痛风,关键在于“精准施策”。临床对治疗痛风更强调“可控”。“医学界有一个控制标准——双达标。”温艳芳说,“双达标”首先是疼痛症状不复发,其次,尿酸水平必须达标。如果尿酸水平未达标,即使患者没有关节疼痛,仍处于高风险状态。
温艳芳表示,在过去接诊的患者中,有很多人希望在短时间内“把尿酸迅速降低”,但实际上,尿酸不是降得越低越快越好。“从医学上讲,痛风发作的原因是尿酸在体内的急剧波动,因此,尿酸的平稳下降更加重要。”
长沙市中医医院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获得了患者好评。尤其是中医方面,中医定向透药疗法通过定向药透仪的短脉冲电导技术、离子导入、超声波技术,推动药物粒子穿透皮肤,迅速到达皮下病灶部位,并增强药物的组织渗透性,实现“靶向给药”,可以加速消退炎症和组织修复。药物竹罐利用其负压吸力吸附在身体特定部位,药物及温热缓慢释放,共同作用于人体,既有普通拔罐时的温热刺激和机械刺激作用,又能发挥中药的治疗作用。
“要把疾病‘挡’在发作之前。”温艳芳提醒,预防痛风年轻化,关键在于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在日常生活中,首先是饮食控制,需要限制高嘌呤食品,如动物内脏、贝壳类食物等。减少饮酒、多运动、肥胖的患者需要进行减重等;其次,是控制痛风伴发疾病及危险因素,比如控制血脂、高血压的患者控制血压、糖尿病的患者控制血糖、戒烟。需要强调的是,饮食控制不能代替降尿酸药物的使用,患者在生活方式管理的同时,联合使用相应的降尿酸药物。
此外,温艳芳表示,得了痛风并不是只能吃素,严格控制饮食不能降低太多尿酸,一般可多吃低嘌呤饮食,包括蔬菜、水果、鸡蛋牛奶(低脂和脱脂牛奶为佳)、海蜇皮等。每日可做30分钟低强度有氧运动促进尿酸代谢,多饮水,每日饮水量可为2000—3000ml,以便促进尿酸排出,不建议浓茶、碳酸饮料等。(通讯员 金浪 周溪琳)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金浪 周溪琳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9/98/149318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