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讯(通讯员 戴雯娟)“最害怕的就是吃饭,严重时,宁愿饿着肚子,也不敢张嘴吃饭。”这是湖南常德54岁李阿姨(化名)的真实遭遇。十年前,她的左脸开始时不时传来电击般的刺痛,每次发作仅几秒,却痛得她冷汗直冒,连说话、吃饭都不敢。她辗转多个科室就诊,有人诊断为牙病,有人说是鼻窦炎,甚至有人怀疑是心理问题。近日,在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神经内科就诊,李阿姨确诊为三叉神经痛。
面部突发刀割样或电击样剧痛
据医院神经内科三病区主任医师黄晓松介绍,三叉神经是面部最主要的感觉神经,负责将眼睛、鼻子、脸颊、牙齿等部位的感觉信号传递至大脑。“之所以叫‘三叉’,是因为这条神经会分成三支,分别分布在眼部、上颌部和下颌部区域。”
三叉神经痛,顾名思义,就是这条神经出现了异常。其最典型的症状是突发的刀割样或电击样剧痛,多集中在一侧面部,常见于牙龈、颊部、下颌或鼻翼附近。疼痛发作时难以忍受,但持续时间通常只有几秒到一两分钟,随后便会迅速缓解。也正因这种“来得快、去得快”的特点,许多患者初期被误诊为牙痛,即便拔了牙,疼痛也没有缓解,进而错过了早期诊断和治疗的最佳时机。
血管压迫神经是三叉神经痛最常见的病因。简单来说,就是一根脑血管在神经根部长期“触碰”三叉神经,持续的压迫会破坏神经外层的“绝缘层”。就像电线短路一样,一旦神经受到轻微刺激,就会引发剧烈疼痛。此外,少数患者的三叉神经痛可能与肿瘤、炎症、多发性硬化等疾病相关,因此医生在诊断时,往往会安排头颅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以排除这些继发性病因。
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象和肝功能
不少患者将三叉神经痛称为“天下第一痛”,它与常见的头痛、牙痛有着明显区别,主要特点可概括为五点:
突发:毫无预兆,疼痛会突然降临;
短暂:每次发作一般持续几秒到一两分钟;
剧烈:疼痛如刀割、电击,常让人痛得面色扭曲;
诱因多:说话、刷牙、洗脸、吹风等日常动作都可能触发疼痛;
有间歇期:疼痛来去如风,间歇期患者面部感觉完全正常。
目前,临床常用的保守治疗方法是药物治疗,但长期服药可能会产生副作用,因此患者需要定期监测血象和肝功能。
患者应主动避开疼痛触发因素
黄晓松表示,对于药物治疗效果不佳、且血管压迫神经症状明显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其中,微血管减压术是最经典的手术方式:医生会在显微镜下将压迫神经的血管与三叉神经分离开,再垫上特制软垫,从而解除血管对神经的压迫,手术治愈率可达90%左右。此外,经皮穿刺三叉神经半月节毁损术、封闭治疗、伽玛刀放射治疗等微创疗法,也能有效缓解疼痛,更适合不耐受开颅手术的老年人或身体状况较差的患者。
他特别提醒:“三叉神经痛绝非小毛病,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快到神经内科或神经外科就诊,避免在牙科、五官科反复奔波,延误治疗。”在日常生活中,患者还需主动避开疼痛触发因素,比如避免冷风直吹面部、做好口腔清洁、保持规律作息。同时,家人也应多理解这种疾病的特殊性,给予患者更多关怀,避免误解他们是“矫情”。
来源:红网
作者:戴雯娟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4/153656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