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人际心理治疗(IPT)专业委员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红网 作者:陈旭东 编辑:甘伟萍 2025-10-23 17:41:0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3日讯(通讯员 陈旭东)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于2025年10月18日在北京举办“IPT专委会成立暨首届学术论坛”。来自全国多家医疗机构与高校的专家学者齐聚一堂,以学术引领与制度建设“双轮驱动”,共商学科高质量发展。这是人际心理治疗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

国家精神疾病医学中心、国家精神心理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精神病学科李卫晖教授担任主任委员。专委会成员覆盖全国29个省市及直辖市,涵盖精神科医师、心理治疗师及心理咨询师、大学教师等不同专业背景。

image001.jpg

专委会的成立将有力整合国内外资源,致力于构建中国IPT的标准培训体系、推进临床实践规范、促进高水平研究成果转化,为“健康中国”战略目标贡献力量。

李卫晖主任委员在就职感言中表示,IPT以清晰的理论框架、结构化流程与循证疗效,为抑郁、双相等多类障碍提供有效干预,契合我国快速转型期下“现实人际困扰—社会支持完善”的服务需求。面向未来,专委会将夯实学术基础,推进立足中国文化与人群特征的本土化研究;建立专业标准,完善“培训—认证—督导”体系与伦理规范;促进交流协作,搭建跨学科、跨区域与国际合作平台;强化科普服务,提升公众对IPT的认知与可及性;加强自身建设,以规范治理与开放文化打造可信赖的“IPT之家”。

最后,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时晓峰代表学会祝贺专委会成立,指出心理健康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学会将持续支持IPT平台建设与人才培养;并提出“四个关注”工作导向:关注融合(推进精神—心理—社会多学科协同)、关注科普(让更多公众了解并受益于IPT)、关注标准(以循证与胜任力为核心,促进服务模式规范推广)、关注合作(在本土化道路上深化国内合作并主动链接国际网络)。秘书长期待专委会以多中心研究、系统培训与广域应用为抓手,积累“中国证据”、讲好“中国经验”。

image006.jpg

首届学术论坛以“人际心理治疗(IPT)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发展”为主题,多位专家分享前沿成果与实践经验。

论坛以“人际心理治疗(IPT)的专业化与本土化发展”为主题。浙江医科大学附一医院黄满丽教授致辞开场。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李卫晖教授作《IPT在中国的传播与发展》报告,系统回顾IPT在中国的会议推广、学术组织建设、科研进展与循证证据,展示其在抑郁、焦虑、躯体症状相关障碍等不同疾病中的应用前景,并对规范化培训与区域协作网络进行了展望。

image005.jpg

随后,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刘芳教授在《IPT在人际冲突中的技术》中阐释冲突的本质与“未满足的争议”,回顾“什么是IPT”及“如何识别冲突根源”,重点解析人际角色争议的评估与干预;归纳IPT核心技术——结构化框架、连接情绪与事件、清晰表达需要、将冲突视为共同待解的问题,并以“职场角色争议”“家庭角色转换”为例进行演示。

接着,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的康传媛教授作《安全基地的重塑:从依恋神经结构到IPT临床路径》报告。她以Bowlby依恋理论与神经生物学证据为基础,概述不安全依恋的生物学与症状影响,强调安全依恋的保护作用及家庭的重要性;介绍青少年与成人的依恋模型与评估方法,并提炼IPT起效机制,需重点关注未成年人治疗中的依恋议题。

image016.jpg

最后,多位教授就IPT适应的领域、中国文化调试等问题开展专题讨论。与会专家一致认为,应以标准化培训与胜任力评估为抓手,推进学术研究与临床应用的双向奔赴,在公众科普与跨学科协作中持续拓展IPT服务的覆盖面与可及性。本次论坛作为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年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与会者的高度关注与积极参与。

来源:红网

作者:陈旭东

编辑:甘伟萍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7/153742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