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脏的“求救信号”,您收到了吗?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世发 编辑:甘伟萍 2025-10-09 11:01:34
时刻新闻
—分享—

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爬楼梯时突然胸口发闷,休息一会儿又好了;天气变化时,莫名心跳不规律,好像“漏跳”了?别以为这是小问题,这些可能都是心脏在向您“求救”!今天我们来聊聊心脏病那些事儿,教您读懂心脏的“语言”,远离心血管危机。

一、心脏的“隐形杀手”:三高与心肌肥厚

很多人误以为心脏病是“老年病”,其实它常潜藏在“三高”里——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且发病群体日益年轻化。数据显示,我国每5例死亡者中就有2例死于心血管病,它与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两大“头号杀手”,防治形势严峻。

(一)高血压:我国高血压呈现“三高三低”——患病率高、致残率高、致死率高;知晓率低、治疗率低、控制率低。长期高血压会让心脏像“高压水泵”般超负荷工作,时间长了就会引发心衰。

(二)高血脂:最新数据显示,我国超40%的成年人血脂异常。升高的血脂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就像水管结水垢,升高的血脂会在血管壁沉积形成“斑块”。初期斑块小且软,后期会变硬变大,逐渐堵塞血管,就像“血管里的石头”,一旦破裂可能引发血栓,导致心梗。

(三)高血糖:长期高血糖就像“慢性腐蚀剂”,会慢慢损伤心肌细胞,打乱心脏“能量代谢”,并可导致心肌纤维化,使心肌变得像“硬橡皮”一样失去弹性,使心脏泵血能力下降。此外,高血糖常伴随胰岛素抵抗,会加速心肌肥厚发展,增加心血管并发症风险。

(四)心肌肥厚:心肌肥厚并非独立疾病,而是多种心脏问题的病理表现。除原发性肥厚型心肌病外,长期“三高”、主动脉瓣狭窄等也会引发继发性心肌肥厚。这类人平时可能无症状,但剧烈运动或情绪激动时,可能突然心衰、猝死,是运动员和青少年心源性猝死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二、读懂心脏的“求救信号”

心脏不会“无缘无故”生病,它会通过这些信号提醒您:

(一)胸痛/胸闷

活动后出现:快走、上楼时发作,休息5分钟内缓解,应尽快看心血管门诊。

静息或夜间出现:白天不活动或夜间睡眠时出现,持续5分钟以上不缓解,需看心血管急诊。

持续剧烈胸痛:胸痛剧烈,且持续15-20分钟以上,伴有出汗、濒死感等,极可能是急性心梗,须立即拨打120!

(二)其他异常:突然出汗、恶心呕吐、有压迫感、濒死感,甚至牙痛、面部或后背疼痛,都可能是急性心梗的表现。

(三)体重与水肿:心脏病患者若短期内体重突然增加,可能是体内积水,这是心衰的信号,要及时就医。

部分高血压、冠心病患者,尤其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可能无明显胸痛,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加重、夜间憋醒需坐起、莫名乏力、食欲下降等“沉默信号”,更易延误治疗,需格外警惕。

三、护心关键:抓住黄金时间,牢记“两个防”

(一)防心梗/心绞痛

季节防护:夏天避免长时间高温暴晒、剧烈运动,减少血液黏稠引发血栓的风险;冬天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导致血压骤升,减少血管收缩对心脏的冲击。

紧急处理:出现持续20分钟以上胸闷胸痛,应立即停止活动、原地坐下或躺下,解开衣领保持呼吸通畅。若备有硝酸甘油,可舌下含服1片,5分钟未缓解可再含1片,最多含服3片,同时拨打120,清晰告知具体位置和症状,如我在XX路,胸口压着疼,已经20分钟了。

(二)防心衰

控制饮水:心衰患者每天饮水量需控制在1.5-2升(具体遵医嘱),以“尿量正常、无水肿”为原则,避免一次性大量饮水,如1次喝水超过500毫升,应分多次、每次100-150毫升。

监测体重:每天清晨空腹,排空大小便后,穿着同样衣服,用固定秤测量体重。若3日内体重增加≥2公斤,可能是体内积水,需及时就诊。

四、支架术后别大意,吃药与生活管理是关键

很多人认为心梗后放了心脏支架就“一劳永逸”,其实支架只是解决了血管局部狭窄的问题。术后要长期服用抗血小板药物(如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和调脂药物(如他汀类),前者防止支架内血栓,后者稳定血管斑块。双联抗血小板治疗通常需持续6-12个月,具体需严格遵循医嘱,不可自行停药或换药。

同时,还要养成健康生活习惯:每天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规律作息、适量运动,管理好血脂、血压、血糖,保持心情愉快。

五、“世界心脏日”倡议:学会这招,关键时刻能救命

数据显示,70%的急性心梗死亡发生在院外,而心脏骤停的黄金抢救时间仅有4分钟。我们倡议每个人都学会徒手心肺复苏,掌握胸外按压、人工呼吸,这能大大提升院外心脏骤停的救治率。

心脏是生命的“发动机”,别等它“罢工”了才重视。希望您能读懂心脏的“求救信号”,做好日常防护,让心脏健康跳动!

来源:红网

作者:李世发

编辑:甘伟萍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91/1533861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