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9日讯(通讯员 胡南非)近期呼吸道感染性疾病进入高发期,不少孩子在呼吸道感染后出现热性惊厥,发热的同时出现口吐白沫、四肢强直抖动、意识不清等症状,让人瞬间慌乱。但是如果家长能正确认识热性惊厥并掌握处理方式,便能在孩子出现抽搐的时候冷静处理,最大限度减少对孩子的伤害。今天,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徐琳就来分享一下热性惊厥的正常处理方式。
什么是热性惊厥?
热性惊厥又称高热惊厥,其并非“癫痫”,也不是“脑炎”,而是孩子在发烧状态下(体温通常≥38.5℃)出现的短暂抽搐发作,多发生在6个月至5岁的孩子身上,其中1岁至3岁年龄段最为多见。它的发生与孩子神经系统发育尚未成熟、体温快速上升时大脑神经细胞异常放电有关。
热性惊厥的症状
热性惊厥通常表现为双眼上翻或凝视、牙关紧闭、口吐白沫、口唇发绀、四肢强直抖动、呼之不应等,在发作停止后孩子通常表现为比较疲劳,需要休息一段时间才能恢复。
热性惊厥具有以下三个典型特点:
惊厥发作与发热紧密相关。惊厥发作通常在体温上升期出现,少数在退热时发生。
发作时间短。大多数惊厥持续时间仅为1-3分钟,很少超过5分钟,不会像大多数家长担心的那样一直发作下去。
预后良好。随着孩子年龄增长,神经系统逐步发育成熟,通常 6 岁以上的孩子不会再出现热性惊厥,也不会留下智力低下、癫痫等后遗症,家长无需过度担忧。
正确处理孩子热性惊厥的方法
徐琳表示,遇到孩子发生热性惊厥,首先家长要保持冷静。慌乱是无用的,正确处理才能避免二次伤害。
其次,保护呼吸道畅通。家长应立即将孩子平放在一张平整的床上或地板上,移开周围硬物,松开孩子的衣领,将孩子的身体转向一侧(左侧或右侧均可),防止吸入呕吐物或分泌物,保护呼吸道畅通。
第三,记录发作细节。用手机拍摄孩子抽搐的视频,注意保持距离,不要影响孩子呼吸,记录发作开始时间、持续时长、抽搐部位、面色和呼吸情况,这些信息对医生判断病情至关重要,比家长慌乱中的描述更准确。
第四,避免过度干预。一方面,不要强行按压或束缚孩子的四肢,这样反而可能导致孩子关节损伤、骨折,甚至加重大脑缺氧,也不要去掐人中,掐人中无法制止抽搐发作;另一方面,不喂食任何东西,包括水、退热药等。抽搐时孩子吞咽功能丧失,喂食可能导致窒息或吸入性肺炎,退热药也无法在抽搐时发挥作用。
此外,若出现以下情况,需立即拨打120送医:
抽搐持续超过5分钟,或停止后很快再次发作;
抽搐时面色发青、呼吸暂停超过1分钟;
抽搐后孩子意识模糊、无法唤醒,或出现剧烈呕吐、头痛、颈部僵硬;
首次发作的孩子(尤其是 3 个月以下婴儿或 6 岁以上孩子),或复杂型热性惊厥。
如何预防热性惊厥
那么热性惊厥能够预防吗?徐琳表示,热性惊厥无法完全预防,但可以通过科学护理减少发作概率,核心是避免体温快速升高。
首先要做到及时退烧。当孩子出现发热,早期识别并积极使用退热药物或物理降温。当体温超过38.5℃时,可按剂量服用布洛芬或对乙酰氨基酚。不要用酒精擦身,酒精擦身可能导致孩子皮肤吸收酒精中毒;也不要用冰袋直接敷额头,这可能引发寒战。可以用温水擦拭颈部、腋窝、腹股沟等大血管分布区域,水温不要过高,温度32-34℃为宜,单次不超过20分钟。
其次,增强孩子免疫力。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和适量的运动,有助于增强孩子的免疫力。同时确保孩子有充足的休息,以帮助身体抵抗感染。此外,按时接种疫苗,可以尽量避免感染而引起高热。
这些常见误区,家长一定要避开
误区1:热性惊厥会发展成癫痫?
真相:多数热性惊厥的孩子在6岁以后不会再发作,也不会发展为癫痫,尤其是单纯性热性惊厥。
误区2:发热时“捂汗”能退烧?
真相:发热时“捂汗”不仅不能有效退热,反而可能引发严重健康风险。孩子体温调节中枢尚未成熟,“捂汗”会导致热量无法散发,反而使体温快速升高,增加热性惊厥风险,正确做法是温水擦浴,保持室温适宜,穿宽松衣物促进散热,体温超过38.5℃服用儿童退热药进行退热。
误区3:首次发作后必须长期吃药预防?
真相:仅少数复杂型热性惊厥(如发作频繁、持续时间长)需医生评估后短期用药,单纯型热性惊厥无需常规服药,过度用药反而可能有副作用。
热性惊厥就像孩子成长中的“小插曲”,虽然发作时让家长揪心,但绝大多数情况下不会对孩子造成伤害。家长最需要做的,是提前了解相关知识、避免恐慌,在关键时刻用科学的方法保护孩子,事后及时带孩子就医排查病因(如是否由病毒感染、细菌感染引起)。
来源:红网
作者:胡南非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3/15442580.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