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9日讯(通讯员 王鑫)最近气温骤降,因为面瘫前往医院就诊的患者逐渐增多。口眼歪斜、说话漏风、喝水漏水……面瘫不仅影响美观,更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冬季如何防治面瘫?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推拿康复中心副主任潘江进行了详细介绍。
为什么天冷容易引发面瘫?
西医看来,面瘫主要和两种情况有关:一是病毒感染,如感冒、带状疱疹病毒,会直接攻击面部神经,导致面瘫;二是面部血液循环变差,如突然吹冷风后,血管收缩,神经缺血水肿,被周围组织压迫,导致功能出现问题。
中医认为,面瘫是人体正气不足,如熬夜多、干活累、身体弱,导致面部气血循环变慢,这时一吹风、受凉,风邪、寒邪就会趁虚钻进面部经络,堵住气血,使肌肉得不到滋养,自然就“罢工”了。另外,平时爱生气、吃得太油腻或太凉,也会让身体里积痰湿、气血不顺畅,加重症状。
如何治疗面瘫?据潘江介绍,治疗面瘫的核心是“早干预、不单一”,即通过针灸治疗疏通经络、调和气血、唤醒肌肉,通过西医治疗快速控炎、保护神经,中西医结合,促进患者恢复。
针灸治疗:分阶段、针对性解决问题
早期针灸干预是治疗面瘫快速康复的关键疗法,需要按病程调整方法,主要原则是“疏通面部气血”。
急性期(发病1周内):轻轻扎,重点祛风。可选取面部的阳白、四白、地仓等穴位,搭配手上的合谷穴、脖子后的风池穴,疏通经络、缓解水肿。
恢复期(1-3个月):加力治,恢复肌肉。可在之前的穴位基础上,加足三里、血海等穴位,采用透刺和电针,持续刺激肌肉,防止肌肉萎缩,帮它慢慢恢复收缩功能。如果是受凉引起的面瘫,还可以选择艾灸的方式,帮助散寒除湿、活血通络。
后遗症期(3个月以上):多方法,纠偏复正。面瘫患者可能会留下面肌抽搐、嘴角联动等后遗症。这时应加重活血通络的力度,加膈俞、三阴交等穴位,再配合梅花针轻轻叩刺患处,或采用艾灸的方式,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慢慢纠正异常症状。
推拿+康复训练:在家也能做的辅助治疗
医生介绍,不论是针灸期或康复期,患者都可自己在家多做面部按摩和表情肌训练,可加速恢复。
面部按摩:用手掌或手指,从下巴往额头轻轻向上揉患侧面部,轻柔按压。每天2-3次,每次5-10分钟,能促进血液循环。
表情肌训练:对着镜子做以下动作,每个动作做30次,保持5-10秒,每次15分钟,每天2-3组:

▲抬眉:使劲往上抬眉毛,感受额头肌肉收缩;
▲闭眼:轻轻闭眼,闭不紧就用手指轻轻帮患侧眼睑合上;
▲耸鼻:用力收缩鼻翼,让鼻子周围肌肉动起来;
▲努嘴:像嘟嘴一样把嘴唇往前伸;
▲鼓腮:闭着嘴鼓气,漏气就用手指按住住患侧嘴角;
▲示齿:嘴角往两边咧,像微笑一样露出牙齿。
西医治疗:快速控炎,保护神经
急性期时,可使用糖皮质激素,快速消除神经水肿、压制炎症。如果合并有病毒感染,如果脸上脸上长疱疹,可搭配抗病毒药。
潘江提醒,面瘫患者在治疗期间和康复后,都应避免面部直吹冷风、空调,出门戴口罩,洗脸用温水,防止受寒。保持心情舒畅,少吃生冷、辛辣、油腻的食物,多吃鸡蛋、瘦肉、蔬菜,补充维生素B,戒烟戒酒,避免刺激神经。
眼部肌肉受损无法闭上眼睛的患者,白天可滴眼药水、晚上涂抹眼膏,保持角膜湿润。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治疗基础病,以免加重神经损伤。
面瘫早治早好,体质好、发病1周内就治疗的患者,大多1-2个月能完全恢复,基本不留痕迹;体质差、有基础疾病或超过1个月才能治疗的患者,恢复时间会变长,可能留下后遗症。但只要坚持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康复训练,都能大大降低后遗症的概率。
来源:红网
作者:王鑫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3/15442781.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