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4日讯(通讯员 苏顺)脊柱侧弯早期往往“不痛不痒”,但长期忽视可能逐步发展为姿势异常、肌肉萎缩甚至影响行走功能。长沙36岁的孙丹宏(化名)就因13年来未重视脊柱异常,最终因严重侧弯只能手术,术后7个月仍只能依赖轮椅。幸运的是,在长沙三真康复医院书院路院区的专业康复治疗下,历经两个月系统训练,他重新找回了独立行走能力。
“小问题”拖成“大手术”
23岁那年,孙丹宏偶然发现自己的身体似乎有点“长歪了”——胸和腰椎有前凸和侧弯的迹象,但当时他没有感觉到任何疼痛,对生活也没有影响,年轻的他就没放在心上。殊不知,这份忽视随着时间的推移悄然“恶化”。
随着脊柱侧弯逐渐加重,孙丹宏站立时腹部会不由自主前凸,重心向后偏移,走路成了典型的“鸭步”。到今年,除了体态上的更大变化,他的腰椎疼痛也加剧到严重影响日常起居,不得已,他才选择到医院就诊。

检查显示孙丹宏的脊柱已呈明显的病理弯曲角度
经专业诊断,他的脊柱已严重畸形,并出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为彻底解决问题,医院为他施行了“T2-S2内固定、经小关节突截骨、前凸+侧弯矫形、植骨融合术”,以帮助他“掰正”脊柱。
从轮椅到独立行走,专业康复助其重返家庭
但手术后,孙丹宏又陷入了另一个困境。术后他一直在坚持治疗,但7个月时间过去了,他仍无法独立行走,生活起居全靠家人照顾。这正是许多脊柱术后患者的共同困境——手术解决了结构问题,但关节活动受限、肌肉萎缩等功能问题,需要系统康复来“重建”。
入院评估时,三真康复团队发现他的问题远比想象中复杂:除了脊柱前凸侧弯畸形、脊柱术后,他的脊柱和骨盆周围肌肉严重萎缩,核心肌群极度薄弱,双侧上肢肌力不足,下肢肌力减退……这些问题共同导致术后一直无法恢复行走和生活自理能力。
针对这些问题,康复团队围绕“激活稳定肌群、强化肌力、恢复功能”的核心目标,为其制定个性化康复治疗方案:以任务导向性训练增加上下肢伸肌群力量,以桥式运动、悬吊训练等核心训练激活核心肌群,利用站立架、MOTOmed上下肢功能训练器等器械强化肌肉力量,以针灸、推拿、电刺激等中医康复手段辅助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孙丹宏在悬吊训练中
康复过程充满了艰辛和挑战,但在康复团队和家人的鼓励和陪伴下,孙丹宏从未放弃。从翻身、坐起、站立,到双人辅助下用助行车行走,再到在家人的搀扶下缓步行走……每一个小小的进步都让他更有信心。两个月后,他终于能甩开家人的手,独立步行100 米以上,达成康复目标出院。
成年后也会“一弯再弯”?脊柱侧弯一定要尽早干预
“脊柱侧弯不仅仅是‘姿势不好看’,而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三维脊柱畸形。”长沙三真康复医院书院路院区康复治疗部主任黄泽鑫指出,多数患者早期并无明显不适,因而容易忽视病情,然而,脊柱侧弯会随年龄增长逐渐加重。“若不及时干预,会出现驼背、身材矮小、身体扭曲,产生外形的异常,持续发展会导致肩背部、腰部顽固性疼痛,严重者甚至出现神经受损、神经受压、肢体感觉障碍、下肢麻木、大小便异常等症状。”
脊柱侧弯是青少年和成年人均可能发生的脊柱畸形,值得注意的是,脊柱侧弯已经成为继肥胖、近视之后,危害我国儿童青少年健康的第三大疾病。在开展社区免费脊柱侧弯筛查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三真康复团队已发现不少孩子存在脊柱健康隐患。近年来,因患上脊柱侧弯、颈椎病等问题前来就诊的青少年也越来越常见。
“脊柱健康必须从小抓起,重在预防。”黄泽鑫强调,“家长和老师应高度重视,帮助孩子培养良好姿势习惯。一旦发现异常,务必及时检查与治疗。”
此外,黄泽鑫特别提醒那些因严重侧弯而接受手术的患者:手术并不意味着治疗结束,术后及时、持续地进行康复训练,才是恢复功能、提升生活质量的关键。
来源:红网
作者:苏顺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8/15431508.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