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14日讯(通讯员 谢娟 王智)心脏经历过房缺修补、二尖瓣置换、三尖瓣修补的“大修”后,54岁的王女士(化名)遇到了新问题——心动过缓。
心动过缓就是心跳变得越来越慢,比如每分钟低于50次,就像引擎转速不够,全身会缺血缺氧,可能头晕、乏力,严重时甚至会突然晕倒,但王女士情况特殊,传统起搏器的“安装方式”可能不再适应她现在的身体状况,医生建议植入无导线起搏器。
很多和王女士有相似经历的朋友会疑惑:做过三次心脏手术,还能装起搏器吗?无导线起搏器和传统的有什么不一样?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省脑科医院)心血管内科一区主任医师柴晓利来给大家科普无导线起搏器。
什么是无导线起搏器?柴晓利解释,无导线起搏器是一个“迷你智能小马达”,只有子弹头大小,直径约6毫米,长度不到3厘米,不用导线,也不用在胸口埋装置,医生会通过患者的股静脉用一根细的导管把它“送”到右心室里固定,导管撤回,手术就完成了。
对王女士这样经历过几次心脏手术的患者来说,无导线起搏器的优势明显。
第一是“微创”,不用开刀,穿刺口只有2-3毫米,术后第二天就能下床活动,不用像传统起搏器那样,担心伤口感染和长时间卧床。
第二是“不碰旧伤口”,它不用经过血管送导线,也不用接触之前修补、置换的瓣膜,完全避开心脏上的疤痕和人工瓣膜,不会对已经修复好的结构造成二次伤害。
第三是“长期安全”,传统起搏器导线用久了可能会磨损、断裂,还可引发血管堵塞,而无导线起搏器没有导线,减少了风险;电池能用10-15年,期间不用频繁换药、检查,对日常生活几乎没影响。
当然,不是所有心动过缓的患者都能选择无导线起搏器,医生会根据心脏结构、血管情况综合判断。
无导线起搏器是如何带动心脏搏动的?无导线起搏器能精准感知心脏跳动,如心脏跳慢了,就会发出微弱的电信号“提醒”心脏,让心跳恢复到正常速度;如果心脏自己跳得好好的,它就会“安静待命”。而且,它的固定很牢固,像小钩子一样抓住心脏内壁,就算患者平时散步、做家务,甚至正常运动,也不会松动。
术后恢复也很简单,当天卧床休息6-8小时,第二天能正常吃饭、走路,一周内避免剧烈运动和长时间蹲跪,之后就能回归正常生活。和传统起搏器不同,无导线起搏器不会影响做核磁共振(MRI),以后如果需要做其他检查,也不用受限制。
柴晓利提醒公众,如果做过心脏手术,之后出现心跳慢、头晕、眼前发黑的情况,一定要及时就医,由专业的医生为患者评估是否选用无导线起搏器,让患者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获得更好的生活质量,让心脏不仅是“修好”,更是持续平稳地运转。
来源:红网
作者:谢娟 王智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8/15431620.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