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25日讯(记者 周曼)肺癌位居我国恶性肿瘤发病率和死亡率首位,每年11月是“国际肺癌关注月”,哪些症状意味着肺癌风险?晚期肺癌是否还有积极治疗的必要?近日,湖南省肿瘤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胸内二科主任邬麟教授为大众进行科普。
肺癌早期症状不明显,早筛是关键
近年来,随着低剂量螺旋CT检查的普及,越来越多的肺癌患者得以早期发现、及时干预。
“肺癌早期基本没症状,等出现咳嗽、胸痛这些信号时,往往已经不是早期了。胸片或透视很难查出早期小病灶,高危人群一定要定期做低剂量螺旋CT。”邬麟直言,想靠症状发现早期肺癌大多是“徒劳”,定期筛查才是“王道”。
哪些高危人群如果进行定期筛查?邬麟建议,每天吸烟的包数乘以吸烟年数,结果大于20,比如每天1包、吸烟20年的吸烟人群;直系亲属有肺癌病史的;长期接触粉尘、石棉等致癌物质的环境职业暴露人群;以及45岁以上的人群,需进行肺癌的早期筛查。
若出现持续两周以上不缓解的咳嗽、位置不明确的钝痛、吞咽困难,或是无诱因消瘦、上楼气喘,甚至不明原因骨痛、头痛、呕吐,一定要及时进行CT检查。邬麟提醒:“这些症状可能是肺癌信号,早查早干预才能抢占治疗先机。”
诊疗模式转向多学科团队诊疗
“目前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进步,各种靶向药、免疫治疗药物、ADC药物的出现更新了肺癌的治疗模式,科学认识肺癌,并建立规范化管理的理念,有收获更好的预后。”邬麟介绍,对于部分基因突变类型的晚期患者,通过精准联合治疗已有望实现长期“带瘤生存”,“癌症慢病化”的临床目标正逐步实现。
除了药物创新,诊疗模式也在升级。“以前是单一科室看病,现在建议从‘会诊’转向多学科团队诊疗(MDT)。”邬麟解释,MDT会整合呼吸科、肿瘤科、外科等多领域专家,根据患者病情、身体状况甚至意愿制定个性化方案,全程关注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避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邬麟最后呼吁,高危人群一定要重视早筛,确诊患者也别恐慌,“现在有越来越多的治疗手段,只要科学应对,就能活得更好、活得更长。”
来源:红网
作者:周曼
编辑:黄怡萍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69/15455631.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