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医生!快救救我爸爸!”伴随着家属带着哭腔的呼喊和平车急促的车轮声,一位中年男性患者被推进了长沙市第一医院(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长沙医院)捞刀河院区急诊科抢救室,患者意识不清,无法有效沟通,额头滚烫,体温39.9℃。该患者起病急骤,迅速出现高热、意识障碍,病情十分危重,医院立即予以开通绿色通道,完善相关检查后,考虑这是由猪链球菌引发的严重颅内感染。
时间就是大脑,时间就是生命,猪链球菌感染后病情进展极快,必须争分夺秒!经过积极救治,该患者已成功脱机拔管,转危为安。这个病例为大家敲响警钟:猪链球菌,离人们的生活并不遥远。今日,通过科普带大家全面认识、科学防范这一“隐形杀手”,守护全家健康。
一、认识“杀手”:什么是猪链球菌?
猪链球菌是主要寄生于猪群的致病菌,虽然不常感染人类,但一旦中招,就可能是“重症出击”。其中,II型猪链球菌是导致人类重症的元凶,它可能引发:
“闪电式”起病:突发高烧(常超过39℃)、寒战,病情在短时间内急速加重。
“攻击”大脑:引发脑膜炎,导致剧烈头痛、喷射性呕吐、颈部僵硬,严重者会出现意识模糊、抽搐甚至昏迷,可能留下永久性神经损伤。
“摧毁”全身:细菌入血引发败血症,可能导致全身器官衰竭,危及生命。
“偷走”听力:一个典型的后遗症是听力急剧下降甚至永久性耳聋。
二、追踪传播途径:猪链球菌如何“找上门”?
记住一个核心:“病从口入”和“伤从手入”。
“病从口入”:食用了未完全煮熟的猪肉或内脏。
“伤从手入”:处理生猪肉时手上的任何小伤口都是细菌入侵的通道。
重要提示:该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日常传播。
三、识别危险信号:出现这些症状,立即就医
如果您在接触或食用猪肉后1-3天内,出现以下症状,需高度警惕猪链球菌感染,立即前往医院就诊:
“流感”升级版:突发高烧 + 剧烈头痛 + 寒战、呕吐。
“大脑”报警器:精神差、嗜睡、说胡话、意识模糊、抽搐。
“身体”求救声:听力突然下降、皮肤出现瘀点。
黄金法则:时间就是大脑。一旦怀疑,立即就医,并主动告知医生您的猪肉接触史。
四、科学预防指南:牢记“五要五不要”安全守则
预防是关键,只需养成好习惯,就能远离风险。
【五要】
1、要戴手套:处理生猪肉,尤其手有伤时,务必佩戴防水手套。
2、要生熟分开:刀、案板、容器严格区分,避免交叉污染。
3、要彻底洗手:处理生肉后,用肥皂+流动水认真洗手。
4、要彻底煮熟:猪肉及内脏必须煮到全熟,无血丝、颜色变白。
5、要正规购买:从正规市场购买,认准检疫合格标志。
【五不要】
1、不接触病、死猪,远离最高风险源。
2、不食用来源不明的猪肉。
3、不追求生食或半生食,彻底告别生鲜猪肉菜肴。
4、不让伤口接触生肉。
5、不隐瞒接触史,就医时主动告知,为诊断提供关键线索。
防范胜于救治,健康源于细节。猪链球菌的防控核心在于阻断“接触-感染”的关键环节。请将这份科普分享给家人与朋友,尤其是经常下厨的人群,让我们从厨房操作的细节入手,共同筑牢健康防线,守护全家平安。
来源:红网
作者:毛佳 曾紫微
编辑:岳瑾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98/15411685.html
时刻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