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今日立冬!遵循“藏养”之道,老年人养生抓准4个核心

来源:红网 作者:戴敏 裴翌尧 编辑:戴丹 2025-11-07 19:10:27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1月7日讯(通讯员 戴敏 裴翌尧)立冬,是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九个节气,也是冬季的起始。立冬,意味着生气开始闭蓄,万物进入休养、收藏状态。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老年病科、全科医学科副主任冯君表示,对于机体机能逐渐减退、阳气相对不足、抵抗力相对较弱的老年人而言,立冬养生,并非简单“保暖进补”就可,而是应遵循“藏阳气、护脏腑、调情志、防冬病”的核心原则,通过科学的起居、饮食、运动及情志调节,为身体储备能量,有效降低冬季高发疾病风险,守护晚年健康。

起居调摄“顺时闭藏” 

早卧晚起护阳气,避寒保暖防外感。冬季阳气“藏于内”,老年人若起居不当,极易耗损阳气,诱发心脑血管、呼吸道等疾病。起居调摄的关键在于“顺时闭藏”,减少阳气外泄。

1.规律作息,养足阳气

遵循“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原则,每晚10点前入睡、早晨7点左右起床。夜间10点阴气最盛,及时入睡可收纳阳气、修复脏腑;清晨7点后起床能避免低温刺激血管收缩,降低心脑血管疾病发作风险。

中午11:00-13:00,可小憩30-60分钟。可补充夜间睡眠不足,借助正午阳气滋养心神、恢复体力,避免午睡过长影响夜间睡眠。

2.避寒保暖,防护关键

保暖需适度,避免“捂得过热”,导致阳气外泄。室内温度保持在 18-22℃,湿度控制在 50%-60%,可通过加湿器、摆放绿植等方式,调节湿度,防止空气干燥,引发不适。

外出时做好全面保暖,重点保护“头、颈、背、脚”:头部戴帽子防阳气散失,颈部围围巾预防颈椎病和呼吸道疾病,背部注重保暖守护 “阳中之阳”;睡前,可用 40摄氏度温水泡脚15-20分钟,可加入生姜、艾叶等,温暖全身并促进睡眠。

饮食调养“增苦少咸”

温润益精固根本,补肾养藏宜趁早。“肾主冬藏”,立冬后应重点养护肾气,饮食调理关键在于增苦少咸,通过性味平衡,助力肾气内敛,筑牢健康根基。

1.辨证进补

阳虚体质(畏寒怕冷、手脚冰凉):多食用羊肉、牛肉、韭菜、桂圆等温补食材。推荐当归生姜羊肉汤,可温中补血、祛寒止痛。

阴虚体质(口干、皮肤干、大便干):多食用芝麻、黑豆、核桃、木耳等滋补肾阴食物。推荐黑芝麻糊,能乌发、润肠、益精血。

健脾平补类食物适合大部分老年人,如山药、莲子、芡实等,性质平和,健脾益肾。

2.肠胃减负

老年人消化功能减退,冬季饮食需遵循“少食多餐”原则,每餐吃7-8分饱,避免暴饮暴食。

减少辣椒、油炸食品、糕点等高盐、高糖、辛辣、油腻食物摄入,避免加重肠胃负担、诱发慢性疾病。

保证适量饮水,不喝冰水、浓茶、咖啡,防止刺激肠胃和血管。

运动保健“避寒就暖”

冬季运动的核心是“适度温和、避寒就暖”,通过低强度运动促进气血运行、增强体质,避免剧烈运动导致阳气外泄。

1.适度运动

冬季运动应以低强度、舒缓性运动为主,如太极拳、八段锦、慢走、广场舞等,活动筋骨的同时避免过度耗阳。

运动时间以上午10点后或下午2-3点为宜,避开清晨低温和傍晚寒风时段;

每次运动30-60分钟,每周3-5次,根据自身状况调整强度,出现头晕、心慌、气短等不适需立即停止休息。

2.运动防护

运动前,要做好热身,活动关节、拉伸肌肉,避免突然运动导致损伤;

运动时,穿着宽松、透气、保暖的衣物,便于活动和散热;

运动后,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吹风受凉,适当补充温水缓解疲劳,不可立即洗澡,尤其忌洗冷水澡,防止寒邪侵入。

情志调节“少郁怒、多愉悦”

心态平和少郁怒,藏神养气护心神。冬季万物凋零易让人产生“悲秋伤冬”情绪,老年人生活圈子相对狭窄,情绪波动更明显,“情志内郁”会影响气血运行、损伤脏腑功能,诱发失眠、焦虑等问题。立冬后需重视情志调节,做到“心态平和、少郁怒、多愉悦”。

日常可通过与家人朋友聊天分享趣事、培养听戏曲、练书法、养花种草、下棋等兴趣爱好,缓解孤独感、丰富精神生活。

同时,要避免过度思虑和情绪激动,遇到烦心事及时沟通,保持“志若伏若匿”的状态,让心神安宁,减少情志对身体的影响。

总之,立冬养生需顺应自然规律,将“藏”字贯穿于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老年人若能根据自身情况灵活调整养生方案,做到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运动有度、情志畅达,必能阴阳平衡、气血调和,安然度过寒冷冬季,为来年健康积蓄能量。

来源:红网

作者:戴敏 裴翌尧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99/1541457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