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力工程师为小诗婷接上语音调节器,她就能听到来自世界的声音了。摄影:李奇)
红网长沙3月6日讯(时刻新闻记者 易征洋 通讯员 姚家琦)今天上午,湖南省儿童医院门诊三楼的听力测试室,来自常德2岁的女孩小诗婷,在植入人工耳蜗后,用响亮的哭声,回应了这个世界上首次听到的妈妈的声音。在这之前,先天重度感音性耳聋的小诗婷基本生活在无声世界里。
开机现场,省儿童医院院长姚旭教授介绍,对0到6岁的残余听力的失聪儿童,实施人工耳蜗安放手术,是目前医学界公认的恢复失聪儿童听力,最为有效医疗手段。人工耳蜗一旦植入,即可终身配用,但由于安置手术价格较贵,一些家庭承受不起。为让一些贫困失聪儿童恢复听力,湖南省儿童医院推出“天使分贝”关爱失聪儿童的公益活动,希望能帮助失聪儿童和正常儿童一样健康快乐地成长。接下来,医院将会陆续为首批受资助的5名贫困聋儿施行人工耳蜗的安放手术。
全省6岁以下需人工耳蜗植入恢复听力的失聪儿童约3000余人
省儿童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陶礼华教授介绍,据资料统计,我国听力语言残疾居视力残疾、肢残、智残等五大残疾之首,约2057万人,占中国人口总数的1.67%,其中600多万是青少年,7岁以下儿童约为80万人。我国每年有2000万新生儿出生,约有3万听力损害的新生儿出现。按年均人口出生率计算,连同出生后2~3岁婴幼儿,每年总的群体达5700万,听损伤的发病人数约为17万。据统计,我国聋哑症的发病率约为2‰。而我省贫困耳聋残疾儿童数量较多,目前6岁以下需要进行人工耳蜗植入的听力言语残疾儿童约3000余人,且逐年增加。
陶礼华教授提醒广大家长,婴幼儿为了有效预防失聪,应注意以下几点:
1、新生儿于出生后42天内在条件允许下应做新生儿听力筛查,尤其对具有高危因素如有听力障碍家族史、宫内感染病史、曾使用耳毒性药物、颅脑形态畸形、出生时出现缺氧等新生儿更应进行重点筛查,一旦出现异常,应进一步检查。
2、患有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时要积极治疗,以免炎症扩散累及耳朵。
3、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症,避免使用某些可能引起耳聋的药物如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等。
4、监测周围环境的噪音强度,定期体检的同时检查听力等。一旦出现眩晕、耳鸣、听力下降的症状,要及时就医,做到早检查、早治疗。
复聪干预越早越好
患有听力障碍的孩子,大部分可通过戴助听器获得听力补偿。但对于听力在90分贝以上的重度和极重度聋儿来说,只有植入人工耳蜗才能重建听觉系统。
俗话说,十聋九哑,三岁以内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听力障碍早期不易被家长发现。这一时期,耳聋即使是轻度听力损失,也能导致小儿语言障碍,甚至智力发育迟缓,造成其心理和行为交往的缺陷。
据美国国家婴儿听力中心数据统计,一个听力正常的孩子在三岁时能掌握600个至1000个单词。出生后就确诊有听力损伤问题并进行康复语言训练的,到三岁可掌握300个至700个单词。若在两岁后才发现并进行康复语训,到三岁时只能掌握100余个单词。
如果耳聋发生在语言学习完成以前,失去了学习说话的机会,称为语前聋;耳聋发生在语言学习完成以后,则称为语后聋。语后聋者,由于长期不能听到并监控自己的发声,言语功能逐渐退化。一般来说,在7至8岁以前丧失听力者,患儿多易将学到的语言逐渐忘记而成聋哑,若耳聋发生在较大的儿童,则患儿多能保留部分语言能力。
对于耳聋患者特别是婴儿与儿童,应尽量缩短失聪时间,把握语言、发音、社交等方面的关键时期,以获得最好的康复效果。
来源:红网
作者:易征洋 姚家琦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