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17日讯(通讯员 刘华)近年来,肿瘤的发病率不断攀升,且有年轻化趋向。但随着针对肿瘤研究的深入,抗癌的途径也更加多样,更加精准,更加有效。肿瘤治疗已进入“精准医疗”时代。湖南中医附一肿瘤科副主任刘华教授表示,在科学抗癌的道路上,最好的“医生”其实是自己。
什么是癌症
简单地说,肿瘤是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导致克隆性异常增生而形成的新生物。
有些肿瘤生长缓慢,没有浸润性或者较低,不会从原发部位转移到身体其他部位,更重要的是对人体的危害性比较小,在切除肿块后预后良好,即为良性肿瘤。
而增殖能力强,有很强的浸润性,可以迅速从原发部位转移到其他部位,切除后预后较差,即为恶性肿瘤,也就是俗称的癌。
虽然复发、迅速转移是恶性肿瘤的一大特点,但是并非所有的恶性肿瘤都会转移,比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转移可能性就很小。在我国,恶性肿瘤是我国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全球仅2015年因恶性肿瘤死亡的人数就高达880万。
随着科技的进步,肿瘤治疗研究的深入,癌症早已不等于绝症。近日,世界卫生组织专门提出癌症的三个“1/3”。三分之一的癌症完全可以预防,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得到根治,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运用现有的医疗措施延长生命,减轻痛苦,改善生活质量。
据统计,2012-2015年间肿瘤患者生存率明显升高,尤其5年生存率上升10%。众多患者得益于抗癌治疗的新进展,生存期大大延长,癌症已不再是绝症的代言词。
哪些人容易遭遇肿瘤的“青睐”
刘华提醒,常与下列危险因素相伴的人容易罹患肿瘤。
人为因素:
1、行为因素。吸烟、二手烟、饮酒、缺乏锻炼。
2、饮食因素。水果、蔬菜、膳食纤维、钙摄入不足;红肉、加工肉类制品、腌菜摄入过多。
3、代谢因素。体重超标、糖尿病。
4、环境因素。PM 2.5污染、紫外线辐射、化学物理等污染。
5、感染因素。如幽门螺旋杆菌;乙肝病毒、丙肝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EB病毒、人免疫缺陷病毒、人类疱疹病毒8型;华支睾吸虫
遗传因素:
每个人的基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肿瘤的发生,人体内的基因中有一类名为原癌基因,可诱导肿瘤的发生。另一类为抑癌基因,有抑制、拮抗癌基因的功能、作用,或直接抑制癌细胞的生长。
如何科学抗癌?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三级预防进行防控,一级预防是病因预防,减少外界不良因素的损害;二级预防是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三级预防是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一级预防:病因预防
控烟
吸烟不仅能引发肺癌,还与喉癌、口腔癌、食管癌、膀胱癌、胰腺癌和肾癌等多种肿瘤发生有密切关系,初步估计在全部致癌因素中、吸烟约占30%。
控制感染因素
子宫颈癌。大量研究证实了“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子宫颈癌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危险百分比高达95%以上。如何预防HPV感染,最有效的方法是注射HPV疫苗,目前HPV疫苗在国内已经上市。
肝癌。预防乙型肝炎(HBV)和丙型肝炎(HCV),乙型肝炎的预防主要是疫苗接种,并且定期检测抗体含量,及时补种。而丙型肝炎还无疫苗,但丙型肝炎可以治愈,发现后应及时治疗。
胃癌。预防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发现感染及时规范治疗。
良好的饮食及生活方式
饮食结构。世界卫生组织倡导低钠、杂粮、高水果摄入的饮食习惯可有效降低疾病发生率。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干预;多加强体育锻炼,降低体重。
二级预防:针对特定的高危人群筛查癌前病变或早期肿瘤。
子宫颈癌的筛查。21岁以上有性生活史或性生活3年以上的女性,每两年1次宫颈细胞涂片检查。30岁以上女性,3次筛查结果正常后,可以每2-3年单独采用细胞学方法筛查。
乳腺癌的筛查。一般女性40岁以下,每1-3年1次临床乳房检查。40-60岁,每年1次乳腺X线钼靶摄片或临床乳房检查。60-69岁,每1-2年1次乳腺X线钼靶摄片或临床乳房检查。高危人群或有乳腺癌家族史,每6-12个月1次临床乳房检查或每年1次次乳腺X线钼靶摄片或乳腺超声。
食管癌的筛查。40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或上消化道症状、食管癌高发区应定期食管内镜检查。
胃癌的筛查。40岁以上、有上消化道癌家族史或上消化道症状,定期胃镜或X线检查,必要时取活检病理。
肝癌的筛查。高危人群(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等)定期血清甲胎蛋白(AFP)和超声检查。
鼻咽癌的筛查。全世界约80%的鼻咽癌发生在中国南方,以广东和广西两省为最高,应定期做血清EB病毒抗体检测。
三级预防:主要是针对已患肿瘤病人防止复发,减少其并发症,提高生存率和康复率,以及减轻由肿瘤引起的疼痛,提高生活质量,促进康复等措施。
在此阶段中医药防治具有极大优势,中医药全程干预可有效降低肿瘤各种治疗的并发症,为放化疗增效减毒,改善生活质量,可以提高机体免疫力,防止复发。
刘华强调,肿瘤防治总则是: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肿瘤治疗,以平为期,面对肿瘤这个敌人,每个人都是自己最好的医生。
来源:红网
作者:刘华
编辑: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19/04/17/5326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