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世界防治哮喘日:走出防治哮喘的三大误区

来源:红网 作者:张维夏 彭艳萍 编辑:易锐华 2020-04-24 17:58:37
时刻新闻
—分享—

d8f84b75500d4638f2a0a35891660f7.wm.jpg

秀秀正在接受肺功能通气检查。

红网时刻4月24日讯(通讯员 张维夏 彭艳萍)自行服药的代价有多大?年轻女子秀秀因长期咳嗽,没有正规治疗,最后竟导致肺功能严重受损。

25岁的身体,80多岁的肺

家住长沙的25岁女子秀秀反复咳嗽一年多,期间期间并没有进行规范治疗,总以为只是感冒,每次都自行服用镇咳药。半月前,秀秀因咳嗽突然加重,时常有喘不过气的状况,于是到湖南省人民医院马王堆院区呼吸四科就诊。

经检查,秀秀为哮喘急性发作。在做肺功能检查时,发现其肺功能为重度阻塞型通气障碍。25岁的年轻身体,肺功能已经衰退到比80多岁的老太太还要差的程度。经治疗,目前秀秀咳嗽症状明显好转,肺功能恢复正常,已康复出院。

为什么小小咳嗽会导致如此严重的后果?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四科朱黎明主任表示,哮喘是一种呼吸道的慢性炎症疾病,长期存在,表现为发作性咳嗽、胸闷及呼吸困难。当呼吸道的这种炎症程度越重时,正常呼吸就越困难。如果没有有效治疗,将会导致支气管阻塞或挛缩,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因此,哮喘患者不要私自服药、停药,一定要根据医嘱合理用药,才能控制好病情。

支气管炎与哮喘,傻傻分不清

湘西41岁的田先生,从11岁时起就时常咳嗽。因症状不重,30年来,田先生一直认为自己患的是支气管炎,也从未去医院正规治疗过。

近5年来,田先生的咳嗽症状日益加重,并出现气喘,有时甚至连洗澡、走路这样的轻微活动都喘不上气来,无法自行完成。在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田先生辗转来到省人民医院呼吸四科就诊。经检查,田先生肺功能为重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被诊断为哮喘合并慢阻肺。在经系统治疗和配合呼吸康复训练后,目前田先生病情好转,活动耐力加强,生活质量得到较大提高。

“很多人认为出现呼吸困难或气喘才是哮喘,而咳嗽、咳痰应该是支气管炎。”朱黎明介绍,哮喘的主要表现为喘息、气急、胸闷、咳嗽。但有只表现为咳嗽的哮喘,也就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是属于特殊的哮喘类型,易被误诊为支气管炎。普通的支气管炎除表现为咳嗽外,往往还会咳痰,且痰量多,比咳嗽性哮喘多。如果是咳嗽变异性哮喘患者,按照支气管炎治疗,病情是无法好转的。因此,反复气急、胸闷、咳嗽,应警惕支气管哮喘,当感觉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每年5月的第一个周二是世界防治哮喘日。哮喘是目前全球最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疾病中四大顽症之一,是仅次于癌症的世界第二大致死和致残疾病。目前全球至少有3亿以上哮喘患者,我国约占3000万。更为严峻的是,我国哮喘整体控制率不佳,城区患者的控制率不足三成。

朱黎明表示,近年来成人和儿童的哮喘患病率和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虽然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气道疾病,但人们对哮喘的认知还是存在一定的误区。

误区一:哮喘患者偶尔有咳嗽和气喘,不算严重。

哮喘患者有咳嗽的症状,其实就是提示哮喘没有被控制。如果不经过规范的治疗,慢性的炎症会导致气道结构的破坏,造成永久性的肺功能损害。没有被控制的哮喘,无论平常症状是轻还是重,因哮喘急性发作导致死亡的比例都是相同的,因此,轻微的哮喘症状也应该重视。

误区二:哮喘治不好,肯定经常犯。

哮喘是一种可防可控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只要积极配合医生的规范治疗,长期坚持使用控制药物,绝大多数哮喘患者的病情都可以得到控制,并可以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误区三:哮喘症状一旦消失,就可以停药。

长期以来部分患者和家属,只注意对发作期的治疗,哮喘症状一旦缓解,就误判为治愈而停止治疗,结果造成了哮喘反复发作,久治不愈。严重者还会发展成慢阻肺、肺心病,甚至是呼吸衰竭,而失去劳动能力。哮喘症状加重是发作性的,而气道炎症是长期存在的,哮喘发作期的治疗是一个短期的过程,但哮喘的治疗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规范治疗可防止哮喘病情恶化,而预防哮喘的发作同样重要。”朱黎明提醒,哮喘多由于过敏引起,在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因接触过敏源而发病。哮喘患者还要预防上呼吸道感染,避免疲劳过度,淋雨受凉或精神方面的刺激,以防止呼吸道感染诱发哮喘发作。饮食平时应注意勿食刺激性食物和冷饮,并尽量避免剧烈运动,以免诱发哮喘。

在防治哮喘日到来之际,4月24日,湖南省人民医院呼吸四科联合芙蓉区马坡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朝阳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荷花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举办线上线下哮喘防治系列活动,旨在提高公众对哮喘的认识。活动采取采取专家线上授课、问诊、呼吸操演示+医务人员线下义诊的方式,为社区居民免费开展健康知识宣教、量血压和有奖问答等活动。

来源:红网

作者:张维夏 彭艳萍

编辑: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4/24/709715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