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正在做康复运动。
红网时刻6月15日讯(通讯员 何穰 刘叶辉)“感谢省中医院的专家团队救了我的儿子。”19岁的大学生小章(化名)因突发左上肢乏力伴头痛、四肢抽搐数日,在父母陪同下求诊于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湖南省中医院)。接诊的危急重症医学科副主任、脑血管介入中心主任刘叶辉通过一系列检查结果,综合其症状表现,诊断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近日,专家团队为其施行全麻下介入取栓术,小章于6月15日康复出院。
“小章此次发病与其长期熬夜及通宵玩手游的习惯有关。”主任医师刘叶辉说,预防“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除了要排除可能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发病,还要警惕不良生活习惯的养成,注意避免长时间缺乏活动导致血液流速变慢,或大量出汗脱水导致血液粘稠,以及服用避孕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等。
一周前,小章上课时忽然出现发热、出大汗、头痛等各种症状,后又开始左上肢活动不利,伴有头痛、四肢抽搐、双眼上视等症状。入院行CT+MR结果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右侧额叶脑出血;双侧额叶及顶叶近中线处脑皮层水肿;上矢状窦血栓形成。查体发现其左上肢肌力0级,左下肢跟膝胫试验欠稳准。
6月5日,专家团队为小章在全麻下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术+颅内静脉窦血栓碎栓抽吸术”。术中,在微导丝引导下将抽吸导管送至上矢状窦血栓近端多次抽吸血栓,再将取栓支架送达上矢状窦额部取栓。可见支架上附着长条血栓被取出,复查造影显示,上矢状窦显影良好。
术后第三天查房,患者头痛及肢体活动障碍较前明显改善,未再出现四肢抽搐,神经系统查体正常。6月15日,患者出院时已无任何不适,遵医嘱回家继续服用抗凝药巩固治疗效果。
刘叶辉介绍,“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CVST)”是由多种原因形成的脑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视乳头水肿、不同程度偏瘫、癫痫症状、意识障碍等。其致病因素包括妊娠、口服避孕药、血液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恶性肿瘤等导致血液高凝状态或血小板功能异常;脱水、慢性消耗性疾病导致血液流速变慢,粘度增高,血液动力学紊乱,感染造成静脉窦壁及脑膜纤维化等。
该病急性期首选抗凝治疗,可以阻止血栓进展、预防肺动脉栓塞、促进血管再通、改善潜在高凝状态,进而改善患者预后。“神经功能不断恶化、意识状态陷入昏迷者,为启动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指征,”刘叶辉介绍,包括静脉窦内药物溶栓、机械碎栓、吸栓、球囊扩张、机械取栓等。
来源:红网
作者:何穰 刘叶辉
编辑: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6/15/7374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