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妇瘤科里的男主任坚守40年 最后一台手术留下 “封刀信”

来源:红网 作者:彭璐 编辑:周曼 2020-08-31 14:22:48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8月31日讯(通讯员 彭璐)8月26日晚九点,湖南省肿瘤医院手术室22间依然灯火通明,暌违手术室十个月之久的廖革望教授应患者要求,重新操刀进行了一台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

“相信你们会明白:当你老去,离开手术室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在持续了两个多小时紧张而又严谨的手术后,患者平安下台,年近古稀的廖教授给手术室的同事留下了一封信。

廖革望教授说,自己的这封信,并不为了感叹自己封刀,而是希望鼓励年轻一辈,一切为病人着想,将专业与敬业传承下去,造福更多妇瘤患者。

酸甜苦辣尝尽,他是四十年奋战在肿瘤一线的妇瘤科男医生

今年69岁的廖革望是湖南省肿瘤医院妇瘤科的妇瘤科大科主任,在妇瘤科这样一个每天与宫颈癌、卵巢癌等女性肿瘤打交道的地方,他工作了整整41年。这期间,廖革望医生曾获多种奖项,2004年时,他获评全国卫生系统先进个人,这是该院建院四十多年以来唯一一个获此殊荣的大夫。

廖革望大学所学的专业是临床医学,刚进医院时,他可以在外科、内科、放射科等科室选择就业,最终他选择了妇瘤科。

正是这样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在当被问到为什么会选择妇瘤这个专业时,他微微一笑,说:“你这是问到我的痛点了”。

廖教授骄傲地伸出自己的双手,这是一双纤细修长的手,用他的话来说,更是一双非常适合做外科手术的手。工作第一年,廖革望来到妇瘤科轮科,当时的主任田文琴教授看见廖革望的手,便提出要在廖医生尚未完成全院轮科前,将这个办事细致又认真的年轻人留下来。

“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 廖革望说,妇瘤科情况特殊,患者都是女性,他入职时,科室里一个男医生也没有。那时正处80年代初,社会环境较为保守,同学聚会时,大家总是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说他放着那么多科室不选,选妇瘤科是“没出息”。在家妻子偶尔也会拿这事来数落一番,虽然明白妻子是为自己着想,面对朋友和家人的不理解,廖革望心中也时常充满了委屈。

在医疗条件还较为简陋的情况下,一台宫颈癌的手术,往往要从早上八点做到晚上八点,整整12个小时,主刀医生只能靠旁人喂一杯牛奶充饥。面对这种持续时间长的大型手术,对医生的体能要求极高,廖革望深深感受到,妇瘤科的确亟须一位男医生来缓解科室的手术压力,于是他狠了狠心,决定留下来试一试。

“刚刚上任的时候,我最怕的就是看门诊。”廖革望回忆说,那个年代,女患者推开诊室门,一看见是男医生,有时候直接掉头就走。即使是坐下来了,也常常夹杂着抵触和怀疑的情绪。患者的排斥给廖革望带来了极大的心理压力。

最终触动廖革望让他毅然留在妇瘤科的,是一位特殊的女病人。“四十年过去了,我仍然还能清楚地记得她的名字,她叫周琴。” 廖革望说,那是一位年轻漂亮的湘西患者,30岁多岁的年纪,却不幸患上了绒癌。

“在那个时代,绒癌几乎是治不好的。” 廖革望说,当时患者来到医院就诊时,就已经是晚期,癌细胞已经广泛转移,严重贫血到了血滴入水中,几乎看不出红色的地步。临死前,这位年轻的患者躺在病床上,对廖革望说,“医生,救救我吧”。

面对患者对生强烈的渴望,廖革望却无能为力,那种爱莫能助的心情极大触动了他的心灵。

“她最后是死于贫血,那么可怜。” 廖革望感叹道,从那时起,他就觉得妇瘤科应该得到更好的发展,于是一心一意地留了下来”四十年后的今天,当时致死率达到90%的绒癌,即使是已经发生转移,也很少再能带走患者的生命了。

换位思考,为患者贴钱的“傻”医生

回望四十年的职业生涯,令廖革望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医疗条件的整体改善。“四十年前,患者一站到科室门口,哪怕是三米开外,我就能分辨出她是宫颈癌患者”。贫血的面孔、难掩的恶臭,这些是晚期宫颈癌患者共同的特征。在那时,晚期宫颈癌患者占到了门诊数量的近1/3,确诊后,又有1/3的患者由于经济等原因而放弃治疗。每当有患者因为没钱而打道回府时,廖革望就觉得特别揪心。

多年的行医生涯中,廖革望做过许多“傻事”。许多患者需要及时手术而又没有经济能力时,他会签字为患者担保。有一次,他又一次为一名曹姓患者签字担保先手术,最终,曹某成功实施了手术。

为患者制定诊疗方案时,他总是再三斟酌,从不草率决定。十七年前,一位姓杨的患者,在其他医院被确诊为卵巢肿瘤后,来到廖革望处就诊。廖革望经过分析,否决了先前医生向杨女士建议的手术治疗,而推荐使用药物治疗、定期观察复查的办法。杨女士的丈夫是个脾气火爆的菜农户,他一听医生不给自己的爱人做手术,立马认为一定是医生不愿做,于是火冒三丈。

廖革望丝毫没有畏惧,他详细为杨女士及其家属解释更改治疗方案的原因,杨女士的肿块不到5厘米,在廖革望看来,应该优先考虑其为生理性的肿块,不宜匆忙做手术。听到廖革望耐心诚恳的解释,最终,杨女士接受了廖医生用药物治疗的方式。后来,完全恢复健康的杨女士,还常常给廖革望送来家里的小菜。

“好人难做,但是做好人总是有好处的。”廖革望笑着说,肿瘤患者是一类较为痛苦的弱势群体,他们会有一种特殊的心理状况,即认为全世界对自己都是不公平的,既通常所说的癌症心态。面对承受巨大心理压力的患者,廖革望总会结合自己的知识给予宽慰,“我们医院在省内率先开展心灵关怀,与患者耐心的交流沟通,也是人文医学的一种体现。”

为了让更多的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受到外院的手术请求时,对于一些家庭贫困的患者,廖革望常常分文不取。

关爱与传承,寄语年轻一辈不怕苦不怕累

8月26日晚,应东北患者的强烈要求,已经十个月不做手术的廖革望,再次操刀完成了一场腹部主动脉旁淋巴结清扫手术,这是一场复杂而危险的手术,廖主任有条不紊地完成后,在手术台留下了一封信,信上写着,“相信你们会明白:当你老去,离开手术室的时候,会觉得我们的付出是值得的”。

“大家都说那是封刀信,其实我更想借信鼓励年轻一辈,不要怕苦,不要怕累。”廖革望笑着说,手术当天,由于各种原因,原定上午进行的手术拖到了晚上八点,作为一个较为复杂、风险较高的手术,一做四五个小时是常见的,严重时,甚至有可能会延续做到第二天。

“41年了,我还能做”。在妇瘤科工作了40余年,心里确实有太多感慨与不舍。当时想着正好要放钥匙,就写了这么一封信留下,没想到当天晚上,就被科室同事看到了。

妇瘤科是肿瘤医院规模最大的一个科,下设五个科室,其中相当一部分的医生,都是廖革望一手带出来的,看见这样一封信,科室医生们大受触动。妇瘤二科的胡医生在朋友圈写到,“清早起来,看到这个,眼泪立马就掉了下来……廖教授是手把手教过我的恩师,像一面旗帜立在最前方”。

“妇瘤科现任五个主任,几乎大都是我一手带起来的。在观察她们平时的工作状态时,我其实就想好了培养方向。”廖主任感慨地说,离开了医院这个集体,自己什么都不是,医院科室只有人才辈出,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造福于社会和民众。

来源:红网

作者:彭璐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08/31/826386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