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晓清团队为患者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
红网时刻12月23日讯(通讯员 徐朝军 杨楠)近日,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团队,成功为一名67岁的二次手术患者实施医院首例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术),为湖南省中医医院中首例。
今年67岁的李爷爷,8年前因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病变置换了生物二尖瓣和主动脉瓣,近两个月来开始出现活动后胸闷气促,后来被医院确诊为“双瓣置换术后主动脉瓣重度狭窄伴关闭不全”,此后症状逐步加重,喘不上气、睡觉不能平躺,生活都无法自理,需要靠药物维持生命,情况十分危险,随时有死亡的可能。
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胸血管外科主任尹晓清介绍,由于心脏有较强的代偿功能,主动脉瓣狭窄早期可以没有很多不适,患者一旦出现症状,病情将迅速进展,有猝死的可能,2年内超过一半的患者会死亡(死亡率50%),并且主动脉瓣狭窄往往没有有效的药物治疗,唯一的办法就是进行手术置换瓣膜。
但是李爷爷年龄偏大,基础疾病多,体质瘦弱,并且是再次手术,传统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多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长约20厘米),患者无法耐受。经心胸血管外科专家及相关团队会诊后,决定为李爷爷进行不开胸的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手术,即通过大腿处不到1cm的穿刺切口,用介入的方法将人工瓣膜快速准确地释放在“心门”的合适位置,替代原来狭窄的瓣膜,解除“心门”的梗阻,恢复心脏的活力,挽救病人的生命。
近日,经过80分钟的手术,一枚人工心脏瓣膜通过导管成功置入李爷爷的心脏后,立刻代替病变瓣膜开始工作,他的心脏功能立即好转。
什么是主动脉瓣狭窄?
人体的主动脉瓣就像是像心脏中的阀门,阀门出问题了,就会影响心脏的正常血流,导致心功能出现异常,严重的还会导致心力衰竭。主动脉瓣可能因为风湿性心脏病导致不好打开;也会随着年龄增长,长期不停运转导致这扇“门”变窄。临床上,这种现象被称为“主动脉瓣狭窄”,它是最常见的成人心脏瓣膜疾病之一,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经常被误认为是人衰老的正常表现,而延误了治疗。实际上,一旦患者出现胸痛、乏力、昏厥等临床症状,如果没有及时、有效的治疗,2年内死亡率高达50%。
应该怎么治疗?
一直以来,治疗心脏瓣膜病的最有效方法就是通过开胸手术进行心脏瓣膜置换,也就是“换门”,但有将近30%的患者由于合并其他系统疾病、体质虚弱或残疾,并不适宜接受常规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而经导管瓣膜置换术因创伤小,手术时间短,让老年及全身情况较差的瓣膜病变患者获得手术救治的机会。
来源:红网
作者:徐朝军 杨楠
编辑: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0/12/23/87466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