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湖南省最早开展全麻下舒适治疗技术的儿童口腔医学专家,率先开创了“无痛治牙”的前列,填补了省内该技术的空白;他多次辗转国内外多地学习,为口腔医学事业倾尽全力,带领团队成立了湖南省首家儿童口腔医学中心;他创造性将理论与临床实践融会贯通,提出了“上颌乳切牙改用透明预成冠修复、乳后磨牙采用金属预成冠修复”理念,大大降低了乳牙充填体脱落及继发龋的问题,取得了丰硕成果……然而,拥有无数荣誉和光环的他,心中却最为珍视“医师”这个平凡的头衔。他,就是倾此生、为口腔,长沙市口腔医院精勤不倦的儿童口腔医学中心科主任、主任医师、优秀学科带头人、湖南儿牙联盟专家顾问、湖南儿牙沙龙联合发起人——徐树森教授。
精勤不倦 深耕学术攀高峰
1992年,徐树森学成毕业后立即投身于儿童口腔医学工作,至今已29年。他严谨求实,不墨守成规,坚持将“引进技术、培养人才”作为科室管理重点。2015年,他大胆把国内外新技术引入院内并辐射全省,以求为更多青少年患者解除病痛。很快,全麻下舒适治疗技术开始在全省“遍地开花”,在填补了省内该技术空白的同时,为广大有口腔问题的低龄儿童、“牙科恐惧症”儿童及特殊儿童(自闭症、智力障碍及脑瘫儿童等)从根本上找到了解决方法。而徐树森也由此逐步攀登上了学科制高点高峰,成为小患者及家属交口称赞的“徐伯伯”“徐教授”。
2013年医院友谊路院区开业,他带领团队从最初的年门诊服务人次10000余人增加到40000余人,短短7年时间,科室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年一个新台阶。
2020年5月,徐树森带领团队创立了湖南省首家儿童口腔医学中心,中心现已发展成为总面积近1000平米,口腔综合治疗椅28台,博士、硕士,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专家云集,医护团队人员近30余人的全数字化儿童口腔专科,诊疗内容全方位涵盖本学科所涉及范围,所用诊疗标准和技术手段保持与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同步,为省内儿童提供了更加便捷、温馨、优质、高效的诊疗服务环境和流程。
2013年,他第一次举力开办全省儿童口腔继续教育学习培训班。每年常规开设3个培训项目,历年来参加培训的儿童口腔医师达上万人次。与此同时,徐树森始终没有放松在新材料、新技术的探索。2017年,他带领团队刻苦钻研,解决了乳牙充填体脱落及继发龋常见的临床治疗难题,他撰写的《透明冠在乳下切牙及乳尖牙龋损修复中的初步探讨》在国内核心期刊《口腔医学研究》发表,这项改良技术得到了同行的高度评价,并得到大力推广。
心系患者 “益”路前行赢口碑
“他是一个让人一看心里就特别踏实、值得信赖的医生。他耐心地听我们讲述病情,细致地询问我小孩现在的感觉、接受过什么检查,就像是一个长者关心自己的家人。我顿时感觉非常安心。”“在徐主任那里看病,你能亲眼看到他的工作量之大、患者之多,徐主任连喝口水的工夫都没有”。这是众多患者对他的评价摘选。熟悉徐树森的人都知道,他对自己的事业爱得很深沉,对患者关怀备至,不愿意看到孩子因为牙齿的问题而承受痛苦。在他的心里,口腔医生存在的价值和使命就是让患者看得好牙、看得起牙。
徐树森在进行手术。
“口腔健康的前提是良好的口腔卫生习惯和定期的口腔保健,而这恰恰是全民口腔知识贫乏的关键点。”徐树森说,他始终把提高全民口腔健康水平视作自己终身奋斗的目标,为口腔公益事业不遗余力,着力发挥儿童口腔预防科治未病优势,有效提升预防保健服务能力。
从点滴入手,他组织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的公益活动。自1994年起,徐树森精心策划了为“0-14岁儿童健康普查公益行动”,每周三下午派出科室70%的医护人员下到社区、学校、培训机构等儿童众多的地方进行口腔健康专题讲座、义诊筛查,为儿童建立个人口腔档案,发放科普资料和儿童口腔健康护理产品总计10万余份,这种愚公移山、坚持不懈的精神,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认可,并获得媒体争相报道。
在推行“健康中国”“健康长沙”的大背景下,儿童口腔医学中心多年来承担了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项目,为适龄儿童免费窝沟封闭,服务城区上10万儿童,医院连续多年被评为“湖南省儿童口腔综合干预项目先进单位”。徐树森还带领医护人员开辟了暑期专门接待“小小牙医”志愿者公益活动参与者的无障碍绿色通道,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他们纷纷盛赞医院的义举,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公益事业,这才是心系民生,为百姓做好事!
大任在肩 工匠精神筑健康
徐树森思路清晰,管理有方,且有着一颗至诚、至精、至仁的医者之心。对科室的每一项管理、服务的每一个患者,他都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生动诠释着“大医精诚,工匠精神”,对科室的每一点进步、医院的每一步发展,他都以一颗尽心、尽责的履职之心书写着“无私奉献、汗马功绩”。
作为省内知名儿童口腔科专家,徐树森主攻儿童口腔医学常见疾病治疗和研究,小患者们都亲切是直呼他“徐嗲嗲”,这简简单单三个字的称呼里包含了充分的信任。整齐健康的牙齿是自信笑容的源泉。徐树森则凭借着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将青少年患者的自信从黑暗的深渊带到了光明的殿堂。
至今,熙熙的爸妈还记得2015年底带3岁的熙熙来省城看牙的“囧困之旅”。在来到长沙市口腔医院儿童口腔科之前,他们已接连走访了当地和省会四家医院,都因为没有找到适合孩子的治疗办法而作罢。熙熙20颗乳牙患有14颗“虫牙”,当时情况十分严重,一吃饭就疼痛,睡觉也常常被痛醒。面对一口烂牙,父母迫切希望治疗好,但却因为孩子年龄太小,吵闹不休没法配合医生治疗而遭拒绝。就在这时候,他们得到了徐树森主任伸出的“橄榄枝”,徐主任热情联系并接待了她们,给出了全麻下儿童口腔疾病治疗的方案,并凭借自己高超的技艺,仅在孩子安安静静“睡一觉”的过程中,便把熙熙口中十余颗牙齿治疗完毕。看着孩子甜甜的笑容,父母非常欣慰和满意。
涵涵妈妈说,一位权威专家告诉她,孩子好几颗磨牙没有治疗的必要,只能拔除,被该专家判了“死刑”的她带着希望找到熟人推荐的徐树森主任,最终得到了有效的治疗。让这位妈妈感慨的不仅有“徐主任的治疗方法简单、有效、花费少”。她说,“徐主任的诊室面积虽然不大,但对患者而言却是个温暖安全的地方,他幽默风趣的话语常常能把孩子逗乐”。
“医为仁人之术,必具仁爱之心”,徐树森用自己的一举一动传递着新时代大医风范,而类似这样的温暖故事,在他的病患中远不止一例。近两年徐树森患者数量翻倍增加,拖班成为家常便饭,但不管多忙多累,他始终耐心为每一位患者诊治。
多年来,他注重科室团队建设,一直坚持做好“传帮带”,认真履行导师职责。他认为,“导师”二字,关键在“导”字。这个“导”,不仅是手把手指导年轻医生和学生进行专业学习与实践,更重要的是指导他们如何严谨务实地做一名好医生。
徐树森在讲解案例。
临近下班空闲时刻,手术做完后,特殊病例会诊后,身边哪怕只有3、4位学生,他也会像开正式的学术会议一样,打开PPT进行一张张讲解,理论结合实践,让学生们很快能掌握要点,将最好的儿童口腔治疗技术带回自己的家乡,造福一方百姓。
徐树森常说,作为一名医生,应该持续不断的努力学习好自己的专业知识,精益求精,因为技术才是硬道理。虽然已年过半百,他仍坚持查阅专业外语文献,在国内外学习了解学科最新发展趋势。把最新实用的材料、技术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并且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改进,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大爱无声 义捐抗疫显仁心
2020年,疫情初始,物资匮乏是面临的最大困难之一。同为医务工作者的徐树森在积极带领科室投入医院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也心系奋战在武汉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在了解到武汉急缺防疫物资的紧急状况后,他自发在科室组织义捐抗疫。科室全体人员在他的感召下,自发参与,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断的找货源、联系捐赠途径,以实际行动践行了医者的责任和担当。汇涓成河,大爱无疆。医院领导由衷的夸赞说:“徐树森带的这个团队,从来没有人躲在后面”。
在一次前往西藏阿里旅行途中,徐树森眼见那里的儿童没有一件好衣服,没有一双好鞋子,内心十分难受。为了帮助那里的孩子们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他当时就在朋友圈发布捐赠衣物消息,鼓励广大朋友及科室人员发挥互帮互助精神,踊跃将闲置衣服捐赠,帮助孩子们度过寒冬。
活动开展后,他自己带头捐助,各科室职工纷纷响应,都参与到奉献爱心,传递温暖捐衣活动之中。一件衣物送出一份温暖,一颗爱心带来一份感动。通过短短5天的募捐,共收集了200余件御寒衣物。徐树森自掏腰包,及时将这批捐赠衣服快递给了当地联系人,分别送往了孩子们手中。这一捐,就坚持了5年。
救死扶伤堪称大医,传道授业肩负大任,慈善济世胸怀大爱。徐树森的人生仿佛围绕着“大”字做文章。实际上,这“大”字的核心,却是沉甸甸的“人”字。他的每一个举动,都践行着“以人为本”的理念、体现着“立人达人”的胸怀、闪耀着“人文关怀”的光芒。从“人”到“大”,区别就在于能否担起“一”份责任、扛起“一”副重担、撑起“一”片天空。徐树森担起了救治的责任,扛起了育才的重担,撑起了患儿的天空,因此,他不再是一个普通的“人”,而是一名倾此生、为齿道,精勤不倦、心系患者、堪当大任、播撒大爱的新时代“最美大医”。
来源:长沙市口腔医院
编辑:易锐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