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4月5日讯(通讯员 金浪)疫情发生以来,无数白衣战士投入抗疫一线。有一群“大白”“5+2”“白加黑”开展核酸采集,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街道,社区,家庭,就是他们的抗疫“战场”。他们是来自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的疫情防控突击队。
紧急通知接二连三。
紧急通知接二连三
“刚刚接到紧急通知,芙蓉区开展核酸采集,需要紧急支援20人。”
“紧急通知,天心区需要人手开展入户采集,以下30人做好出发准备。”
“长沙县紧急抽调200人支援核酸采集。”
……
“已通知到位”“随时准备出发”“我是党员我先上”“一定平安回来”
3月17日以来,这样的通知与回复在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的工作群里此起彼伏,不绝于耳。
疫情进入常态化防控期间,医院“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组建了200余名党员干部组成的疫情防控突击队,强化培训,随时待命。长沙疫情突发,突击队一键激活,清点人数、打包行李、准备物资……马上集结完毕。
医务人员为小朋友进行核酸检测。
各大“战场”转场连轴转
3月25日,长沙的“倒春寒”与冬天差不多,寒风刺骨,细雨绵绵。支援芙蓉区的“大白”们大部分在各类广场设置的核酸采集点开展工作,常常衣服被打湿,没有条件更换就套上了防护服,内湿外冷,从头到脚感觉凉飕飕的。
一阵寒风袭来,医务科刘莎不禁打了一个寒战,胸口憋闷,头炸裂样的疼痛,刘莎再也坚持不住了,一头栽了下去。旁边的搭档、护理部的肖凤眼疾手快,一把扶住了她,赶快脱下防护服,挪到暖和一点的地方,一脸惨白的刘莎才慢慢缓过神来。
火车站、二里牌、国储电脑城……核酸采集队不停转场,犹如游击队员,灵活作战。由于长时间重复撕取棉棒和采样,手臂总是酸痛。小朋友来了,不得不蹲着采样,起立、下蹲重复上千次。
“天气寒冷,对身体来说是个挑战,连续征战十几天比较难熬。有的同志感冒了,喝点驱寒的,接着出发,没有一个掉队的。”领队、医联办副主任张红眼圈有些红。
入户采样是个“功夫活”
3月30日是党支部书记余艳明感觉最辛苦的一天,6点多起床从星沙赶往天心区的裕南街,为居家隔离的群众上门采集核酸。在没有电梯的老旧小区,余艳明只能将采集袋和垃圾袋分别系在腰间,一趟趟上下楼梯来回跑。防护鞋套一直到膝盖,比较宽松,每跨一级台阶都要抬高步子,时刻提防被鞋套绊倒。
顶风冒雨在楼栋之间穿梭,防护面罩上分不清是雨水还是汽水,近50岁的余艳明摸索着爬楼、采样、下楼,来来回回走了38趟。
入户核酸采集面对的是健康码红黄码人员,医护人员不仅经受体力和心理的双重考验,还要面对许多未知的风险。
一同参与支援的体检中心的陈英比余艳明年轻许多,提起入户采样的经历依然很激动:“我晃晃悠悠地爬到6楼,腿肚子有些打颤,结果住户告诉我,他在另外一栋楼,我瞬间就崩溃了,只想放弃,好在最后我还是坚持了下来。”4月5日,陈英再一次出征支援天心区,经历了前一次的考验,她已很淡定。
进村入户,不漏一人
天气有些炎热,穿着防护服不久就感觉浑身是汗,医联办副主任何玉梅慢慢感觉身体有些吃不消,素来吃得苦、霸得蛮的她坚持着采样。4月2日,何玉梅带队一起来到长沙县支援的80人中,多数人在数个战场来回征战,经常是前一次的行李还没来得及清理,接到通知又紧急出发。
肺病科护士陈星刚完成芙蓉区的核酸采集任务,来不及休整又赶往长沙县黄兴镇。完成核酸采集点的任务后,她累得有些直不起腰,得知有位老人腿脚不方便,她和急诊科黄绘颗奔波到家中采样。听到老人有看病的愿望,医联办姚辉忙里偷闲紧急联系了骨伤科的床位,安排老人顺利住院。
支援工作的现场图传回医院,“大白”们穿着相同的衣服,做着相同的工作,很难区分谁是谁。“我不知道你是谁,我却知道你为了谁”道出了大家的心声。何玉梅的先生、医院泌尿外科主任张军更是利用假期,带着水果,驱车赶到驻地看望大家。
“应检尽检,不少一户、不漏一人”,截至目前医院的支援队伍已完成60多万人次的核酸采集任务。完成阶段性的支援任务以后,“大白”们没有停歇,严阵以待,做好了随时出发、连续征战的准备。
来源:红网
作者:金浪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2022/04/05/110892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