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12小时 置换50厘米主动脉血管 湘雅团队成功救治胸腹主动脉瘤患者

来源:红网 作者:杨胜男 周曼 陈旭良 编辑:吕周阳 2023-09-14 21:34:03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9月14日讯( 实习生 杨胜男 记者 周曼  通讯员 陈旭良)巨大的手术伤口,从肚脐向上绕过左侧腋下胸壁延伸到后背脊柱,相当于绕身体半周,伤口以内替换使用了近50厘米的人工血管。“太感谢你们了,这是救命之恩啊。”9月11日,在术后第14天,来自怀化的曾康(化名)出院时激动地说。

就在大半个月前,他身体里还藏着“主动脉瘤”这样一颗“定时炸弹”,最终在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手术团队的努力下,通过“左心流转下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将他全身最粗大的血管换掉了近50厘米,成功“拆弹”,挽救了他的生命。

肿瘤+主动脉夹层 血管随时“爆炸”

前不久,家住怀化的曾康突然感到左侧的腰背疼痛,并且随着时间推移越来越疼。在当地医院进行检查后发现竟然是主动脉夹层。在医生建议下,曾康一家紧急前往湘雅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就诊。

心脏大血管外科黄凌瑾团队接诊了曾康,经过完善检查后,CTA显示曾康是B型主动脉夹层、胸腹主动脉瘤。病变范围几乎覆盖了整条主动脉。

主动脉是人体最大的一根血管,负责将心脏射出的血液输送到全身,是传输营养丰富动脉血的“黄金道路”。主动脉血管壁分三层,如同20多页纸那么厚,一般可以简单看做两层,内层较厚且抗张力强,外层菲薄但较坚韧。主动脉夹层一般是由于血管内层出现破裂,血液渗入内层和外层之间,由于受力特点,血液很容易使血管两层一直往前剥离,血管两层之间出现多余的一层血肿,所以称作“夹层”。最外侧只有薄薄的外膜包裹,随着血液积累越来越多,就像随时会“炸裂”的气球。

介入或手术?血管置换是唯一选择

虽然主动脉夹层凶险,但仍有介入治疗和手术治疗两种途径,并非所有患者都必须换血管。曾康为什么要换?因为他的病情更为严重、特殊。

图片7.png

左:术前CT,蓝线标注为主动脉全长,红线标注为患者病变长度。右:术后CT

被确诊时,曾康瘤体巨大,血管壁已经变得极薄,疼痛难以控制,随时可能因主动脉夹层破裂猝死。此外,患者腹腔干动脉、肠系膜动脉、肾动脉都有狭窄或夹层,代表以上器官有缺血可能。

即使患者此时急性发病期侥幸存活,远期仍随时面临着血管破裂、器官缺血、器官受压等威胁,随时可能因主动脉破裂猝死,如同一颗藏在胸中的“不定时炸弹”。诸此种种,都表明该患者无法选择介入的治疗方式,开放手术的人工血管置换术是唯一选择。

“就做血管置换,这是我这辈子做过最大胆的事。”经过详细了解后,曾康选择了手术治疗。“一次性搞定,希望以后都不要再受折磨了。”

手术时长12小时 长达50厘米人工血管置换挽救生命

曾康决定后,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大血管手术团队召开多学科讨论会,制定了全胸腹主动脉置换术,手术大致分为三个步骤,希望通过一次手术彻底解决曾康的病变血管。

图片6.png

术中巨大的手术切口,专业称“胸腹联合切口”。

胸腹主动脉置换术一般需要用人工血管置换从胸主动脉到腹主动脉的全部主动脉。第一步需要由肚脐绕腋下延伸后背做一个巨大的手术切口,将主动脉从周围的组织和粘连中游离出来。

第二步是建立左心转流辅助,“血管置换需要多次阻断主动脉,而主动脉一旦阻断,远端的腹腔脏器如肠道、肾脏、肝脏等和下肢、脊髓都会缺血,从而造成严重的损伤。”黄凌瑾解释,左心转流辅助的手术方式,是从肺静脉插管到左心房,通过体外循环机将左心房的血引到股动脉里去,而股动脉又通向腹主动脉,这样就可以把心脏的血液运输到腹腔和下肢,保护相应器官。

最后一步是分段阻断主动脉,并依次吻合置换人工血管。后续还需止血、关闭切口。该手术创伤大,吻合口多,止血工作成为名副其实的“绣花功夫”。

经过12个小时的手术,曾康终于“拆弹”成功,并成功置换了50厘米的主动脉血管。术后在心脏大血管外科医护团队的精心照护下,曾康状态良好,术后10小时拔除气管插管,术后5天后即可自行下地活动。

“人工血管”长什么样?黄凌瑾介绍,通俗来讲与家用洗衣机排水管相似,但是人工血管更加精致,一般采用涤纶材质,不会有排异反应,也无明显副作用,人工大血管的直径有26毫米,比人体动脉略粗,没有真正的血管弹性大,但更结实、更耐用。术后3个月左右经过血液不断流动,人体细胞会在血管内壁上附着形成内膜,整个环境和真正的血管几乎没有差别。

来源:红网

作者:杨胜男 周曼 陈旭良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3/58/1305195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