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告别2200度超高度近视 60岁大学教授逐梦蓝天

来源:红网 作者:陈炜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2023-04-17 21:07:17
时刻新闻
—分享—

图片21.wm.jpg

谭先生(图右)准备考取小型固定翼飞机飞行驾驶执照。

红网时刻新闻4月17日讯(通讯员 陈炜)左眼近视1600度,右眼近视2200度,还患有白内障、黄斑前膜。很长一段时间里,现年60岁的谭先生都在模糊不已的“视界”中挣扎。在数不清的日日夜夜中,他一直在期盼奇迹的发生。“哪怕只有一次机会,我都想重温电视里精彩赛事的激情瞬间,在文字的海洋里尽情徜徉,抒情抒意。”

为了打开新“视界”的大门,过去十年里,谭先生的眼镜换了三十余副,但一直收效甚微。直至几个月前,他的人生才迎来新的转折。

“感谢文生教授重(新)给了我一双‘鹰眼’,从此将我一把从地狱拉入了天堂……”前不久,谭先生给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写下了一封饱含深情的感谢信。信中提及的“文生教授”,正是医院副院长李文生教授。

谭先生的眼睛究竟怎么了?医生又是如何拯救他的眼睛?这一切得从十年前的那台手术说起……

10年超高近视,配镜30余副收效甚微

作为江苏某高校的中文系教授,饱读诗书,钻研名典文献一直是谭先生生活与工作的常态。因为长时间用眼,他早早戴上了眼镜,随着时间的推移,镜片越来越厚。

但这并未影响谭先生对文学的热爱与执着。毕竟,“配镜后,双眼视力都能矫正到1.2。”可到2013年,一场始料未及的变故,让他自此陷入人生的低谷。

这一年,谭先生被查出右眼视网膜脱离。为了保险起见,他选择在徐州市一家医院做手术。不想,术后右眼视力进一步下降。“即便戴上眼镜,视力也不到0.1。”之后,左眼视力也开始下降。

“早知道会这样,就要好好护眼。”自责、懊悔、痛苦……谭先生已记不清自己有多少次在这些情绪中反复挣扎。但自此往后的十年里,他并未再寻医就诊。那时候,这样的念头常在他脑海里盘旋。“连资深专家都治不好,可能这就是我的命。”不过,为了让“视界”多一点清晰的可能,他也辗转多地,配镜三十余副,但始终收效甚微。

直到2022年11月,当谭先生经国内某家知名眼科医院转诊到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后,新的转机悄然而至。

“经查,他(指谭先生)左眼有1600度超高近视,右眼也有2200度超高度近视,并患有白内障和黄斑前膜。”这对上海爱尔眼科医院副院长李文生教授来说,无疑是个巨大的挑战。因为,他深知这台手术不仅是挽救谭先生的视力,更关乎患者今后的人生。

在经过术前的详细检查和评估,又根据患者的年龄以及实际情况,李文生教授精心定制了手术方案。

在这场时长仅有36分钟的手术中,容不得李文生教授有丝毫松懈,他全程紧绷神经,最终凭借丰富经验和精湛医术,顺利完成了“两步麻醉法”下的“飞秒激光白内障+玻璃体切除+黄斑前膜剥除+三焦点人工晶状体植入手术”。

至此,李文生教授团队又成功完成一例超高度近视白内障手术。

重新拥抱清晰“视界” 花甲老人逐梦蓝天

此时此刻,当视角划向另一侧,重新拥抱清晰“视界”的谭先生早已激动地不能自已。“我看清了!真的好清楚!”这一刻,这熟悉而又陌生的视觉体验,他实在等得太久了。

“每天只要一睁开眼睛,就觉得生活充满光明,简直像活在天堂里一样!”谭先生介绍,过去的几个月里,他过足了“书瘾”和“电视瘾”。但相比以往,他也会特别注意用眼的状况,“因为,这是李文生教授给我的‘鹰眼’,是他将我从地狱拉回了天堂!”

这段期间,谭先生时常向李文生教授分享自己的术后感受和生活点滴;这段时间,清晰的双眼让谭先生对生活报以更高的期许。眼下,他正在加紧准备与女儿的一场“比赛”。“看谁先拿到小型固定翼飞机飞行驾驶执照”。

“谁说前浪一定会被后浪推倒?说不定我还真能比我女儿更快拿到飞机驾驶执照呢!”言语间,谭先生满是自信和喜悦。

“他(指谭先生)应该是我从医近30年来,唯一一个手术后还去开飞机的!毕竟,做了超高度近视手术后去开车的是有不少,但去开飞机的可以说是在我这开创了先例!”李文生教授由衷地为谭先生感到荣幸和激动,这也正是李文生教授每一次全力以赴的初衷——为让患者重见光明,为让患者再次拥有拥抱生活的热情,和对梦想的触及。

不过,李文生教授也提醒,由于超高度近视眼患者是视网膜脱落等眼底疾病的易发人群,所以手术后千万不能让眼睛受到直接的外伤;其次,像拳击、跳水等剧烈运动应尽量避免参加;再者,每隔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应该去做一次眼底检查。除此之外,则完全可以自由自在地正常生活,不需要有大的思想负担。

来源:红网

作者:陈炜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8/51/1257061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