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6旬阿姨肝衰竭生命垂危 人工肝新技术助其重获生机

来源:红网 作者:陈敏桢 编辑:吕周阳 2023-04-19 15:17:5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4月19日讯(通讯员 陈敏桢)近日,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运用人工肝新技术——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技术,成功救治一例患有“自身免疫性肝硬化、重型肝炎肝衰竭”的重症患者。

3个月前,64岁的侯女士开始出现浑身乏力、食欲下降、厌油、腹胀不适。同时,家人也注意到侯女士的皮肤、巩膜开始变黄,尿色逐渐加深。侯女士在当地多家医院就诊但收效甚微,病情逐渐加重,3月16日,侯女士来到医院感染科住院治疗。

结合患者病史及辅助检查结果,诊断侯女士为“自身免疫性肝硬化”。立即给予免疫抑制、保肝、清除肠道毒素、促进肝脏循环等对症支持治疗,但侯女士的病情仍快速进展,随时有生命危险。

感染科四病区主任蒋芳清带领科室团队对侯女士的病情进行反复的研究讨论,根据侯女士肝功能衰竭程度,肝移植无疑是最佳治疗方案,但考虑到肝源等待周期长,于是决定紧急实施人工肝(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联合血浆置换)技术,为肝功能的修复赢取时间。

经过2次人工肝治疗,侯女士的肝生化指标迅速改善,血清胆红素下降,凝血机制也明显改善。感染科护理团队为侯女士制定了个性化饮食及运动方案,不久侯女士食欲明显改善,乏力逐渐好转,精神面貌与刚入院时判若两人,侯女士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自身免疫性肝炎是一种与人体的自身免疫反应密切相关的不明原因肝实质损害性疾病。其疾病特征为女性多于男性,国内男女患病比例为1:5。自身免疫性肝炎发病比较隐匿,表现为食欲不振、疲乏无力、嗜睡、右上腹不适、皮肤瘙痒、关节肌肉疼痛、发热等。10%的患者没有任何症状。30%患者就诊时已有肝硬化。某些患者出现关节疼痛、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疾病、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等就诊时才发现肝功能异常。实验室检查主要异常指标包括血清氨基转移酶水平升高、高免疫球蛋白G血症、血清自身抗体阳性,肝组织学上存在中重度界面性肝炎等。早期诊断和恰当治疗可显著改善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的生存期和生活质量。

蒋芳清介绍,“人工肝”新技术是借助一个体外的机械、理化或者生物反应器装置,将患者血液引流出体外,分离出血浆后,通过两个不同净化作用的柱子再回到体内;同时,在吸附柱达到饱和后,再用新鲜血浆等量置换身体中含有大量胆红素和其他有毒物质的“坏血浆”,以最大限度清除肝衰竭或增加的各种有害物质,补充需肝脏合成或代谢的蛋白质等必需物质,改善患者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等内环境,有效地暂时辅助或替代了肝脏相应的主要功能,为自体肝细胞再生、肝功能恢复创造了机会,也为后续肝移植治疗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目前此项技术主要应用于重型肝炎、肝移植前后、高胆红素血症、肝性脑病、肝衰竭伴多器官功能衰竭、自身免疫性肝炎等危急重症的治疗,疗效显著。长沙市第一医院感染科成熟运用人工肝新技术,努力为更多危重症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来源:红网

作者:陈敏桢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48/53/12575460.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