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注意!胆结石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

来源:红网 作者:黄雅兰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2023-10-20 21:59:2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0日讯(通讯员 黄雅兰)胆囊结石作为生活中一种常见疾病,还具有一个显著特性,那就是它的发病率会随着年龄增长而提高,尤其是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更是这一病种的高发人群,需要格外予以警惕。因此,在重阳节来临之际,我们特地邀请到长沙京石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李小攀,给大家仔细讲一讲中老年人患上胆囊结石后,会呈现哪些特点和危害以及相关的结石防治知识,为他们送去专属的“节日健康好礼”。

图片4.wm.jpg

李小攀为结石患者施行超微创经脐无痕保胆取石术。

中老年人患上胆囊结石的话,会呈现出什么特点和危害?

据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胆石症在我国成年人的发病率大约在10~15%左右,而根据患者的年龄分布来看,可以发现40岁以上人群更是其高发人群,并且发病率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李小攀指出,胆囊结石之所以会更“青睐”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这主要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各个器官功能都会逐渐衰退、老化,当胆囊发生了退化时,它的收缩功能也会下降,胆汁就更容易滞留、淤积,增大结晶析出、结石形成几率。

此外,很多中老年人还会同时合并有其他代谢性疾病,例如肥胖、糖尿病、高脂血症等,这些疾病都会影响体内胆固醇的代谢,导致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增多,诱发胆囊结石形成。

李小攀表示,由于中老年人的一些身体特性,他们在患上胆囊结石后,通常还会表现出以下三大特点与危害:

第一,更能“忍痛”,更易导致病情延误。相比年轻人而言,中老年人对痛觉的反应会更为迟钝、也更能“忍痛”。因此对于胆囊结石的早期不典型症状,比如腹部的闷胀、钝痛不适等,会容易发觉不出来,或者即使有感觉,也会因疼痛不明显、不严重、痛感能忍受而忽视,不及时就医筛查而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机。

第二,病情发展进程,会更为快速和迅猛。因为中老年人胆囊的收缩功能本身就存在下降、减退情况,这也就会导致胆汁更易淤积、滞留在胆囊内,使得原本的胆囊结石更易发生体积增大、数量增多的情况,进而逐渐占满整个胆囊内的空间,胆囊内壁也会因结石的不断刺激和摩擦出现炎性增生、毛躁变厚等,不仅会导致胆囊萎缩、功能完全丧失,还会大大增加胆囊癌变的风险。

第三,易造成胆道系统梗阻,引发严重并发症。由于中老年人本身胆囊肌张力减弱、排石功能差,所以胆囊内的结石在随着胆汁流动过程中,很可能出现“动力”不足的情况,导致结石容易嵌顿在胆囊颈部或是胆囊管中,造成胆道系统梗阻。

届时除了会加速胆囊功能的丢失进程外,还可能会并发感染,引起胆囊化脓、坏疽穿孔、急性腹膜炎等严重并发症,随时有生命危险。此外,一些细小的、泥沙样胆囊结石即使顺利通过了胆囊颈和胆囊管,也易滞留在胆总管中,继发形成胆总管结石,那样不仅病情会变得更为严重、复杂,处理起来也会更加困难。

对待胆囊结石,中老年人应该如何科学应对呢?

综上可知,胆囊结石不只跟中老年人关系密切,还会对胆囊功能和身体健康存在巨大的潜在危害。所以说在对待胆囊结石这个问题上,大家一定要予以警惕和重视,做到“早预防、早检查、早治疗”,这样才是一种科学的应对方式。

首先,“早预防”指的是中老年人群日常生活中要注意饮食管理,做到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三餐规律、定时定量,尤其要少吃肥肉、动物内脏等高油、高脂、高胆固醇类食物,并且每日坚持适度运动、保证饮水充足,这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预防肥胖、糖尿病等慢性疾病,还能减轻胆囊的工作负担,避免胆汁中易形成结石的成分含量过高,从而对胆囊结石也起到良好的预防作用。

其次,“早检查”指的是对于结石高发人群而言,应该每年或每半年就做一次肝胆系结石彩超检查,来了解胆囊健康状况,从而能及时发现胆囊及胆汁是否出现异常情况,以便能在第一时间通过调整生活饮食习惯或采用药物方式来介入处理,来抑制胆囊结石生成或成形。

最后,对于已确诊患有胆囊结石的中老年人群,不管有无出现明显的不适症状,都应做到尽早就医治疗。因为胆囊结石早一天治疗,胆囊功能就可少受一分损伤,保胆取石的成功几率就会更高,不至于使患者因拖延治疗而陷入错失胆囊这一宝贵器官的困境。

在此,长沙京石医院专家温馨提醒广大中老年人群,一定要提升对胆囊结石的认识,在防治胆囊结石上,务必贯彻一个“早”字。只有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才可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早健康,这不仅是为了保护我们的胆囊功能,也是对我们身体健康的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来源:红网

作者:黄雅兰

编辑:周曼 实习生 易锐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754/64/13183476.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