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小手术解决大病灶!长沙市中医医院内镜黏膜下剥离术巧治肿瘤

来源:红网 作者:李超超 编辑:马婉华 2024-06-14 16:04:2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6月14日讯(通讯员 李超超)七旬的吴爹近几个月出现大便次数多、排便异常,到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消化内科就诊。检查发现直肠处有约2.5厘米大小广基息肉,建议手术治疗。考虑到肠息肉基底部太广,治疗团队建议行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手术。

ESD是指内镜下将病变黏膜从黏膜下层完整剥离的微创技术,适用于早期食管癌、早期胃癌、间质瘤及结肠早期肿瘤的诊断和治疗。ESD有一次性完整切除一定面积表浅病变的优点,但技术要求高,难度大。相对于传统开腹手术和腹腔镜手术,ESD具有创伤小、安全性高、恢复快、费用低、并发症少等优点。

科主任李忆岚耐心细致地交代病情,经过详细讲解,患者及家属欣然接受治疗方案。手术顺利进行,术中出血仅2ml,术后1周患者出院。

李忆岚介绍,肠息肉是指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内的隆起状病变,是一类异性生长的组织,包括肿瘤性和非肿瘤性病变,在没有确定病理性质前通称为息肉。临床上更重视肠息肉的癌变可能性,因此常分为两种类型:腺瘤性(肿瘤性)息肉和非腺瘤样息肉(非肿瘤性)息肉。

腺瘤性息肉

成人大多为腺瘤,按病理组织学结构可将其细分为3类:管状腺瘤最常见,癌变率相对低;绒毛状腺瘤又称乳头状腺瘤,较少见,癌变率很高;管状绒毛状腺瘤,同时具有上述两种的表现,且癌变率介于两者之间。

成人发现肠息肉大多为腺瘤,腺瘤样息肉发生恶变的可能性与其体积大小、组织学类型和不典型增生的程度相关。直径大于2厘米者,易癌变,绒毛状腺瘤癌变率更高。根据病变的细胞及结构异型性将其病理学分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多数患者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可进展为浸润性癌。

非腺瘤样息肉

细分为3类:增生性息肉,结直肠中最常见非肿瘤性息肉,多发,且直径多小于5mm;炎性息肉,由炎症反应刺激上皮引起,可继发于任何一种炎症反应或感染性疾病(如阿米巴痢疾、慢性血吸虫病等),一般没有恶变倾向,以治疗原发肠道疾病为主;错构瘤性息肉,包括幼年性息肉及Peutz-Jeghers息肉,其中幼年性息肉常见于幼儿,大多在10岁以下,但并非先天性,成人亦可见。

肠息肉的治疗主要以内镜治疗为主,在患者没有禁忌症的情况下,首选内镜下息肉切除术。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对阻止具有癌变倾向的息肉向肿瘤进展具有重要作用。李忆岚提醒,40岁以上人群常规体检时,建议同时完善胃肠镜检查。

来源:红网

作者:李超超

编辑:马婉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0/58/14000244.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