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老人突发心梗,急救大平台高效协作挽救生命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周世方 高琳 编辑:李雅婷 实习生 刘媛 2024-07-19 10:34:15
时刻新闻
—分享—

近日,在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性心梗患者王建国(化名)经过急诊医学科一周的精心救治,终于转危为安。

事情追溯至7月12日下午,家住长沙雨花区的65岁老人王建国(化名)于16时左右突发胸痛、乏力、头晕,伴随着冷汗淋漓。家属见状,迅速将老人送往附近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6时45分,社区心电图检查结果考虑急性心肌梗死。

“时间就是心肌”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立即启动了转诊流程,拨打120急救电话,请求专业支援,急救大平台迅速响应。急救中心通过远程会诊系统,对老人的病情进行了精准研判,并制定了详尽的转运与救治方案。与此同时,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作为距离最近、救治能力最强的胸痛中心,被指定为接收医院。院前急救团队在接到指令后火速出发。

“上车即入院,上车即抢救”

17时02分,急救人员到达现场,迅速对老人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与救治。心电图复查确认心梗诊断无误后,立即给予了“双抗”治疗(心梗患者早期极其重要的治疗),稳定了患者病情。在转运过程中,急救人员与医院急诊医学科保持着密切的实时沟通,确保了患者一到医院就能立即接受进一步的救治。

17时12分,王建国老人被顺利送达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早已待命的急诊与心内科医师团队立即行动起来,评估病情、稳定生命体征、与患者家属沟通……一切都在紧张而有序地进行着。17时31分,在医护人员的通力合作下,仅用了19分钟就完成了前期的救治准备,患者被送入介入室接受手术治疗。

临危不乱,转危为安

然而,当患者刚到达介入治疗室门口,突发室颤,出现抽搐及意识丧失,一路护送患者的急诊医学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赫留党,准确判断病情,立即组织抢救。急诊团队迅速进行了电除颤、胸外按压、气管插管和呼吸支持治疗等急救措施。患者短暂恢复窦性心律,介入团队争分夺秒,立即为患者置入心脏临时起搏器,造影显示其右侧冠状动脉95%的狭窄,迅速开通冠脉血管,患者心律逐步稳定。但患者心源性休克、低氧血症仍然不能纠正,ECMO团队成员评估患者情况,有上机指征,征求家属意见后为其行ECMO治疗,二十分钟后,上机成功。随着ECMO运转成功,患者的血压和氧饱和度迅速升至正常。在急诊、心内、介入科、ECMO多学科通力合作下,患者终于转危为安。

精心护理、渡过难关

随后,患者被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接受进一步治疗。鉴于患者年龄大,基础疾病多,凝血功能紊乱,医疗团队为其制定了精细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24小时轮流值守,为患者提供了全方位的监护与支持,帮助患者先后度过了出血关、感染关、脏器功能恢复关。经过一周的精心治疗与护理,患者的心功能逐渐恢复,成功撤离了ECMO和呼吸机,转入了心内科进行专科治疗。

【专家提醒】

长沙市中心医院(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急诊医学科主任、主任医师龙勇表示,急性心肌梗死起病急、病情变化快、死亡率高,需要急诊医学科、心内科、介入科、ECMO等多学科团队共同参与,救治需要争分夺秒;对于高危胸痛患者,建议第一时间拨打120转运至就近的胸痛中心。只有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连接,病人才能得到高效地救治。

而王建国老人紧急救治的成功案例,不仅展现了医疗团队的专业素养与敬业精神,更凸显了急救大平台在提升救治效率、保障患者生命安全方面的重要作用。在未来,这一平台将继续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更多患者带来生命的希望与光明。(通讯员 周世方 高琳)

来源:红网

作者:通讯员 周世方 高琳

编辑:李雅婷 实习生 刘媛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1/53/1411619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