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反复发热原因不明?全身PET-CT来寻得“元凶”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辉 编辑:吕周阳 2024-08-14 14:28:12
时刻新闻
—分享—

如何定义原因不明发热?发热待查(fever of unknown origin,FUO)自1961年被定义以来,一直是临床难题。FUO由Petersdorf和Beeson于1961年首次提出。具体定义为:发热时间大于3周,多次体温升高超过38.3°C并在入院1周内完善各项检查后仍不能明确诊断病因。1991年Durack 和Street 对FUO的概念进行了修订以及丰富,并将FUO分为4类:经典型FUO、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相关FUO、免疫缺陷性FUO和院内FUO。

发热的最终元凶究竟是谁?

感染性疾病:占比约46.2%~50.5%,长期以来一直是引起发热待查的最主要的病因,以细菌、病毒、结核感染为主。

非感染性疾病:占比约16.1%~29.0%,以结缔组织病为主,其中主要为成人 still病、系统性红斑狼疮( SLE)、反应性关节炎 、风湿热、痛风等。

肿瘤性疾病:占比约6.3%~ 27.4%,其中以淋巴瘤、多发性骨髓瘤、白血病、骨髓增生性疾病、肺癌等。

其他性疾病:占比2.4%~12.8%,包括药物热、肉芽肿性疾病、栓塞性静脉炎、伪装热等。

另有6.5%~15.6%原因仍不明确。

全身PET-CT现象原理及其有何优势?

18F-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扫描(18F-FDG PET/CT)是一种无创的功能性成像技术;18F-脱氧葡萄糖是一种葡萄糖类似物,通过葡萄糖转运体(GLUT)主动运输至细胞内,被己糖激酶磷酸化为6-P-FDG后不能进一步参与糖代谢,从而滞留于细胞中。由于在恶性肿瘤、感染及非感染炎性病灶中GLUT表达上调,且己糖激酶活性高于正常细胞,因此PET显像能够发现并定位上述病灶。这对FUO患者病因的甄别具有重要意义。

据国内外文献统计汇报,对比常规CT、MR检查技术,18F-FDG PET/CT对于检出病灶有更高的检出率。

18F-FDG PET-CT检出不明发热病例

病例一:患儿,男,9岁,因“厌食、消瘦、乏力、间断发热39.5℃”就诊。18个月来,患儿多次出现上述症状,但一直未能明确诊断。体格检查时,上腹部触痛。实验室检查:CRP 49 mg / L,白细胞计数8.0 × 109 / L,红细胞沉降率46 mm / h。微生物尿、血、粪培养均为阴性。冠状位和矢状位最大强度投影FDG - PET ( A和B),低剂量CT ( C )和融合FDG - PET / CT ( D ),轴位低剂量CT ( E )和轴位融合FDG - PET / CT ( F )显示整个结肠广泛的FDG摄取,包括升结肠(黑色箭头)、横结肠(白色箭头)和降结肠(灰色箭头)。怀疑炎症性肠病,肠道活检确立了克罗恩病的最终诊断。

病例二:患者女,60岁。因发热、盗汗、关节痛就诊。体格检查正常。血沉125mm / h,白细胞计数12.4 × 109 / L,肌酐正常,肝功能正常。FDG-PET / CT显示主动脉、锁骨下动脉和股动脉的FDG摄取明显增高。患者被诊断为大血管炎。经糖皮质激素治疗后,症状缓解,ESR恢复正常。

病例三:女性,46岁,发热20余天,高热伴寒战,抗生素治疗效果欠佳。PET / CT 示肝、脾肿大,肝、脾及全身骨髓18 F-FDG摄取弥漫性增高, 全身未见异常肿大淋巴结,最终骨髓活体组织检查确诊为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IV期B组) ,累及骨髓,上排为PET图像,下排为CT图像。

医生介绍, FUO 病因复杂多样,已知病因已达200余种;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及风湿性疾病这三类疾病在 FUO 病因占据主导地位;18F-FDG PET/CT 应用价值可以得到充分体现,在国内外指南与专家共识中也得到认可,PET/CT 利用高灵敏度及功能代谢显像的优势,能对隐匿性病灶做出明确提示。因此推荐有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来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行全身PET-CT扫描,寻得最终原因,使隐匿性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通讯员 胡建辉)

来源:红网

作者:胡建辉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842/58/1418007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