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专家提醒:吃对+运动,让心脏“动力满满”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甘伟萍 2025-07-22 09:59:33
时刻新闻
—分享—

    “在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生命的沙漏加速了,我还能唱多久?这个问号,突然变得好真实。但我告诉自己,就算心跳乱了节奏,我还是会继续努力。”近日,一知名歌手自曝心脏出了问题,每天靠药物控制,相关话题冲上热搜。“心跳乱了节奏”可能会给心脏带来哪些危险?这种病症是如何引起的?如果希望避免这一病症的出现,在生活中需要注意什么?长沙市第四医院心血管内科三病区主任、主任医师蒋志明进行了详细解答。

    心跳乱了节奏,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

    心跳乱了节奏,医学上称为心律失常,就是心脏的起搏传导系统出现异常,导致心跳过快、过慢或完全无序。

    “心脏的跳动看似简单,实则是一套精妙绝伦的电生理系统在运作。”蒋志明解释,窦房结作为“天然起搏器”,每分钟发出60次至100次电信号,依次激活心房、房室结、心室,最终形成规律的心跳。这个过程如同“交响乐团”的精准协作,任何环节出错可能引发心律失常。

    根据2024年中国心律失常诊疗数据,全国每年有超1100万人次因心律失常住院,其中房性心律失常(房颤、房性早搏、房性心动过速等)占比过半,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常见的心律失常情况包括:

    早搏,指在规则心跳基础上出现的“提前”心跳,频繁发作会引发心悸、乏力、头晕等不适。

    心动过速,人在紧张或剧烈运动时心跳加快属正常生理反应,若心动过速伴随明显心慌、胸闷,甚至低血压、头晕、黑蒙等,需重视。

    房颤、房扑,二者均为较严重的心律失常,房扑类似房颤的早期形式,老年心脏病患者高发。

    室颤和室扑,均为致命性心律失常,室颤是室扑的严重版,常见于缺血性心脏病。

    “这种疾病的危害远超想象。”蒋志明表示,比如急性风险,严重室性心律失常(如室速、室颤)可导致心跳骤停,黄金抢救时间仅4至6分钟;慢性损伤,长期房颤会使脑卒中风险增加5倍,心力衰竭风险增加3倍;心理负担,反复发作的心悸等可能引发焦虑抑郁。

    心律异常的成因多种多样,既有先天性因素,也有生活习惯影响,主要为四大类:

    心脏结构异常:冠心病、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引起,破坏了心脏传导系统。

    代谢紊乱:甲亢患者甲状腺激素过量可引发房颤,低钾血症可能诱发早搏、室速等心律失常。

    遗传因素:长QT综合征(一种遗传性心律失常疾病)、布鲁加达综合征等遗传性心律失常,基因突变是罪魁祸首。

    生活方式:熬夜、过量饮酒、长期精神压力会干扰自主神经功能,导致早搏频发。

    值得注意的是,生理性心律失常(如运动后窦性心动过速)通常无需治疗,而病理性心律失常必须尽早干预。判断的关键在于症状是否伴随器质性病变——这需要专业医生结合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综合评估。

    心律失常呈现年轻化趋势

    传统观念中,心律失常似乎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心血管内科门诊却涌现出越来越多年轻的面孔。2024年《中国心血管病健康与疾病报告》显示,20岁至40岁人群的心律失常发病率较2010年上升37%,其中30岁至35岁群体增幅最为显著,其中不乏学生、白领和年轻创业者。蒋志明认为,这一趋势的背后,是现代生活方式对心脏健康的悄然侵蚀。

    熬夜:年轻人熬夜追剧、打游戏、加班已成为常态,但心脏却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睡眠不足会打乱自主神经平衡,使交感神经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导致心肌细胞电活动不稳定。

    压力:职场竞争、学业压力、经济负担,让年轻人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压力激素的持续分泌,会引发炎症反应,损伤心肌细胞,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不良生活习惯:吸烟、酗酒、过度饮用咖啡因饮料,这些看似“提神”的行为,实则在透支心脏健康。尼古丁会刺激交感神经,使心率加快;酒精会干扰心肌细胞代谢,引发电活动异常;咖啡因则可能诱发室性早搏。

    运动过度或缺乏:运动过度或缺乏都可能引发心律失常。部分年轻人追求“极限运动”,如马拉松、铁人三项,但未经系统训练的高强度运动,会使心肌需氧量激增,若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可能引发恶性心律失常。有些人久坐不动、缺乏运动,会导致心肺功能下降,心脏储备能力减弱,增加心律失常风险。

    因此,自认为身体“健康”的年轻人,不要忽视早期症状,一旦出现胸闷、胸痛等症状,应立即到就近的医院就诊,或平卧休息呼叫120,等待送往医院诊治。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并且早发现早治疗

    蒋志明提醒,大家应把心脏健康放在心上,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做到早发现、早治疗,让心脏“动力满满”。

    “吃对”是基石:减盐,警惕咸菜、酱料、加工食品如香肠、薯片等“隐形盐大户”;减油,远离油炸、肥肉,特别警惕含反式脂肪的奶油、起酥油;减糖,向含糖饮料(奶茶、可乐)、甜点说“不”,控制精米白面摄入量;增加全谷物、蔬果摄入量,如糙米、燕麦、五彩蔬果(富含护血管的膳食纤维、维生素、抗氧化剂);增加优质蛋白,优选鱼、禽肉、豆制品(豆腐、豆浆);增加健康脂肪,适量摄入坚果(核桃、杏仁)、深海鱼(三文鱼、沙丁鱼,富含Omega-3)。

    “动”是强心剂:每周≥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快走、慢跑、游泳、骑行)或≥75分钟高强度运动(跑步、球类),辅以每周2次力量训练(哑铃、俯卧撑、深蹲)。生活中,可以选择走楼梯代替坐电梯,坐公交车提前一站下车步行,工作期间起身活动拉伸一下身体。

    “松”是护甲:释放压力,掌握深呼吸、冥想、瑜伽,培养愉悦身心的爱好(音乐、绘画、园艺);优质睡眠,保障每晚7至9小时睡眠,这是心脏的黄金修复期;固定作息,睡前一小时远离电子屏,营造黑暗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向烟酒“说不”:戒烟是对心脏直接有力的保护;限酒、戒酒,遵循“越少越好,最好为零”的原则。

    定期检查:基础年检(≥20岁),包括血压、血脂四项(总胆固醇、LDL-C即坏胆固醇、HDL-C即好胆固醇、甘油三酯)、空腹(餐后)血糖、体重、腰围等,需知晓具体数值及是否达标。即使自我感觉良好,没有“三高”,定期监测这些指标也非常重要。

    来源:长沙晚报

    编辑:甘伟萍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