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医师节来临之际,我们将目光投向一群鲜为人知却至关重要的医者——采供血医生。他们不在手术台上争分夺秒,却在血液的招募、采集、检验、供血等环节默默耕耘,架起生命的桥梁。近日,我们走进长沙血液中心,一同探寻采供血链条里“隐形医生”们的工作日常。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李雅婷 实习生 李叶群 通讯员 姜兰 长沙报道
工作中的邹彬彬。
“每一份血液标本的检测,都关乎着生命的安全。”长沙血液中心血液检验部副主任邹彬彬的话语中,满是对这份工作的敬畏。在血液检验这个特殊的岗位上,她和团队成员们用专业与严谨,扮演着血液安全的 “幕后检验官”。
“每一袋合格血液都需通过‘多重安检门’。” 邹彬彬介绍,根据《血站技术操作规程》,血液需经历血红蛋白、血型检测,转氨酶,乙肝、丙肝、艾滋、梅毒等输血相关传染病标志物筛查,以及国家和省级规定的地方性、时限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形成多重 “关卡”。
2015年全面推行的血液筛查核酸检测(NAT)技术,是我国血液检测领域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突破。“我们对乙肝、丙肝、艾滋病毒,除了对血清中的病毒抗体进行检测,还需进行病毒核酸(DNA/RNA)检测,这大大缩短了经血传播病原体检出的窗口期,相当于为血液安全加装了‘超早期预警系统’。” 邹彬彬说,这项技术的应用,为连续多年实现血液检测零差错、血液安全零事故提供了有力支撑。
“每一管血液标本,都承载着一个家庭的希望。” 邹彬彬坦言,面对年均 16万份的检测量,团队始终“如履薄冰”。“血液安全无小事”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每一份标本背后,都关联着一位甚至多位临床患者的输血安全,承载着一个个家庭的希望与幸福。”
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对每一个血液标本的检测,都严格执行 “双试剂、双人操作、双套处理系统”的检测流程。“通过多重保障,最大程度减小系统误差和人为差错。”邹彬彬表示,每天的工作虽然重复枯燥,但想到手中的标本对应着亟待救治的生命和家庭的期盼,压力就转化成了责任与爱心。
“能在这个关乎生命安全的岗位上,运用专业技能成为守护血液安全的‘守门人’,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我和团队的每一位成员都感到由衷的自豪与光荣。” 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邹彬彬和同事们用 “显微镜下的工匠精神”,筑起了临床用血的 “防火墙”。这份工作让她深刻体会到:责任,就是严谨到极致;安全,就是生命至上。
相关链接: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李叶群 姜兰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2/152083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