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中国医师节|刘峰:小切口里的医者温度

来源:红网 作者:尹新发 刘兆衡 编辑:周曼 2025-08-19 10:53:47
时刻新闻
—分享—

刘峰.jpg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尹新发 刘兆衡 长沙报道

“渗出比昨天少了,但深层组织还得清理。”清晨9点,长沙市第三医院骨科二十一病室(创伤外科)治疗室内,科室主任刘峰俯身解开糖尿病足患者陈先生的绷带,他一边用镊子夹取棉球消毒,一边示意年轻医生凑近观察:“糖尿病足清创要像剥鸡蛋壳那样层次清晰,坏死组织都得清除干净。”

这幕日常诊疗的场景,恰是刘峰从医二十余年的缩影。作为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骨科二十一病室主任,他以“微创技术攻坚”为突破点,以“患者至上”为核心准则,在创伤、手外、足踝领域走出一条技术创新与人文关怀交融的行医之路。

敢啃硬骨头 把大手术做成“小切口”

“让患者用最小的创伤获得最好的疗效,是我们追求的目标。”2024年,刘峰在临床中敏锐察觉到,老年人常见的拇外翻问题因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大、恢复慢,让许多合并内科疾病的患者只能长期忍受疼痛折磨。为攻克这一难题,他毅然前往上海第六人民医院进修三个月。

学成归来后,刘峰结合科室配备的骨科手术机器人,成功开展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拇外翻微创手术。手术创口从传统的10厘米锐减至0.5厘米,患者术后第一天就能下床活动,一个月内即可完全康复。82岁的丁奶奶曾因重度拇外翻无法行走,术后紧紧握着刘峰的手感慨:“早知道这么微创,我早该来手术了!”

此次成功,不仅为患者带来希望,更坚定了刘峰深耕微创技术的决心。如今,他带领团队将微创理念全面渗透到骨科各领域:超声引导下精准修复韧带、关节镜辅助实现骨折复位、运用机器人导航完成骨折精准微创的复位固定……凭借“切口小、恢复快”的精湛技术,连北京患者都慕名前来求医,只为让刘峰主刀锁骨骨折微创手术。

秉持着“患者的需求就是前进方向”的信念,刘峰把目光投向更多医疗难题。糖尿病足创面修复因感染重、异味大、治疗周期长,成为许多医院避之不及的“烫手山芋”,但刘峰带领团队主动扛起这份责任。他们凭借“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探索建立标准化清创流程,并创新性结合中医药技术、使得糖尿病足治疗效果得到大幅提升。同时,他还将创新视野投向前沿科技领域,把3D打印技术引入复杂骨折术前规划,使手术时间缩短30%,术后恢复周期缩短50%,并发症发生率也大幅降低,患者获益明显。

急诊不打烊!不能让患者多痛一秒

秉持“患者的需求就是前进方向”的信念,刘峰不仅在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更把这份关怀落实在每一个服务细节中。骨折患者在受伤后4~6小时内是一个手术窗口期,一旦超过这一窗口期患处肿胀后就要等消肿后七天才能手术。“其他医院让患者等七天,我们不能让患者多痛一秒。”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节省医疗费用、缓解病痛折磨,刘峰在服务流程和医疗资源调配上下足了功夫。

2024年初,刘峰努力克服科室人员不足的困境,提出“急诊患者随到随做,绝不拖延”的要求,每天安排3名医生24小时值班,其余人员兼顾门诊与择期手术,平均每两天就要值一个24小时班,第二天仍需正常查房。“一台夜间手术至少需要2~3人参与,难度大时还要临时抽调人员,工作量翻倍。”刘峰带头开启“白+黑”工作模式,团队成员积极配合、始终坚守岗位,只为让患者第一时间得到救治。

这份坚守在无数个深夜化作温暖的守护。凌晨4点的手术室里,曾有位工地受伤的患者辗转三家医院被拒,赶到长沙市第三医院时刘峰正带领团队等候。“清创、复位、固定……”手术持续到天亮,患者家属感动不已,连称“你们就是深夜里的生命守护者”。

就这样,刘峰团队一年接收外院转诊急诊患者超800例,医生们笑称“值班室的折叠床比家里的床还熟悉”,看似玩笑的话语背后,是对患者满满的责任。

随着患者信任度不断提升,慕名而来的患者越来越多,科室病床供不应求。刘峰毫不犹豫地带头将医护人员值班室改造成病房:“尽量不让患者睡走廊,我们去隔壁科室搭伙住就行。”

这种以患者为中心的医者仁心,不仅彰显在资源调配的果敢决策中,更淋漓尽致地体现在术后沟通的细节里。每一台手术一结束,主刀医生必定第一时间走出手术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家属详细讲解手术过程、术中情况及后续康复要点,以专业与耐心驱散家属心中的焦虑。“有次凌晨做完手术,我跟家属聊了半小时,对方说‘看到医生详细讲解,悬着的心就落地了’。”

带出新队伍!把党建做成“服务链”

面对科室医生团队年轻化的现状,刘峰创新开启“老带新24小时跟班制”,自己带头带教,从缝合技巧到急诊处理,对低年资医生手把手指导。每周一三五清晨,科室雷打不动开展“早间半小时学习会”,医生轮流讲解新技术、讨论疑难病例。“年轻医生值班时,我几乎24小时在线,随时通过微信解答问题。”在这种高强度的带教下,团队业务能力突飞猛进,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 。

作为外科第一党支部书记,刘峰将党建做成实实在在的“服务链”:每月组织4场大型义诊,每周派医生下沉社区医院帮扶,要求主管医生主动加患者微信:“术后康复有问题,随时能找到医生。”“有位湘西患者术后脚踝肿胀,我们通过微信视频指导锻炼,比让他来回跑几百公里复诊实在多了。” 党支部开展的“骨折患者微信随访”项目,实现3个月康复期内患者问题“一天内回复”。有患者在微信里说:“刘主任,您凌晨回复我的微信时,我就知道找对人了。”

刘峰从师父雷青主任手中接过“患者至上”的接力棒:“师父把骨科从10张床发展到120 张,如今我们要在微创领域开创新局面。” 作为长沙市数字骨科创新中心主任,刘峰正积极探索3D打印、人工智能在骨科的应用。他坚定表示:“医生初心与党员使命合二为一,就是我从医的方向。”

这支以“零差错、零投诉”为追求的团队,以毫米级技术精度与全天候服务温度,诠释新时代医者担当。从全国首例机器人辅助拇外翻微创手术创新,到急诊室深夜坚守,再到微信随访的细致关怀,“患者至上”的理念在他们的每一个临床行动中落地生根。

来源:红网

作者:尹新发 刘兆衡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52/15209927.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