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28日讯(通讯员 金浪 谭乐)熬夜加班、依赖外卖、忽视体检……如果这正是你的状态,肾脏这个“沉默的器官”可能正在承受暴击。据了解,慢性肾脏疾病及其引起的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发病率逐年提高,呈现出明显的年轻化趋势,而且预后差、花费高,成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对此,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肾病·风湿免疫科负责人、副主任医师温艳芳呼吁,大家要关注肾脏疾病,定期地进行尿常规、肾功能生化、肾脏B超等体检,及早发现肾脏疾病潜在发病风险。
慢性肾脏病患者趋于年轻化
“近年来,我们在临床上发现,慢性肾脏病患者数量攀升,且发病年龄愈发趋于年轻化。”温艳芳告诉记者,有资料显示,我国慢性肾脏病的患病率为10.8%,平均每10个人里就有1人患有肾病。
据了解,肾脏是人体重要的代谢器官,承担着过滤血液、排出毒素、清除体内代谢废物和多余水分的功能,同时还能调节水电解质平衡,维持体内酸碱平衡和电解质稳定。同时肾脏还分泌肾素等激素调节血压,促进红细胞生成,分泌促红细胞生成素,刺激骨髓造血。
为什么尿毒症会“盯上”年轻人?温艳芳告诉记者,现在不少年轻人工作压力大,熬夜频繁,生活作息严重不规律,高盐、高脂、高糖的饮食习惯也十分普遍,部分还存在滥用药物的情况。这些不良生活方式都极大加重了肾脏负担,导致慢性肾脏病发病越来越年轻化。
为何肾脏疾病是个“沉默的凶手”?温艳芳直言,这主要是因为肾脏有极强的“代偿能力”,哪怕一半功能受损,患者也可能毫无症状。“就像一台超长待机的手机,电量只剩20%时还能正常使用,但一旦关机,往往已经来不及充电了。一旦出现症状,往往已经发展到中晚期,肾脏功能已经严重受损,甚至可能已进展为终末期肾病(尿毒症),只能依赖透析或肾移植维持生命”,温艳芳解释道。
日常要注意小便警示信号
相关数据显示,预计到2040年,慢性肾脏病将成为全球导致预期寿命缩短的第五大病因。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好我们的肾脏?温艳芳表示,平日大家要注意多饮水、不要憋尿,少吃高盐的腌制食物,避免过量摄入高蛋白食物,不喝浓茶,不酗酒,戒烟,尽量不要熬夜,保持情绪舒缓,减少对肾脏的损害。要注意监测血糖和血压,一旦发现患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高尿酸等慢性疾病,要尽早治疗。此外,科学用药也很关键,要避免因滥用药物损害肾脏。
“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每年一次全面体检十分必要。体检时,要重点关注尿常规结果。若发现小便里有蛋白或红细胞,可能是肾脏受损的信号,千万别掉以轻心,必须尽快前往肾脏专科门诊进一步检查治疗。”温艳芳提醒,在日常生活中大家便要关注小便带来的“警示信号”。比如,尿液表面出现细密且久不消散的泡沫,提示可能存在蛋白尿;高血压患者频繁起夜,就表示尿的浓缩稀释功能可能有问题了。另外,正常尿液是淡黄色的,如果尿液出现了红色、酱油色、葡萄酒色也要注意。
除了尿常规,血肾功能检查也不容忽视。大家要留意尿素氮、肌酐、尿酸这些指标是否正常。此外,还可以进行肾脏彩超检查,让医生从形态组织学层面了解肾脏的健康状况,排查存在的问题。
尿毒症患者要严防水肿
从一颗原本健康的肾脏演变为尿毒症,大体需历经四个阶段:肾病→肾功能不全→肾功能衰竭期→尿毒症。
温艳芳介绍,尿毒症作为肾脏受损的最终阶段,意味着肾功能已然衰竭至最为严峻且无可挽回的境地。这一时期的常见症状是乏力、食欲缺乏、恶心、呕吐、下肢水肿,毒素可损害身体多个器官而产生相应的症状。
“尿毒症患者的治疗最重要的一方面是以各种手段代替肾脏功能,帮助身体排毒、排水,称为肾脏替代治疗,方式主要有三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和肾移植。”温艳芳表示,对于尿毒症血透患者而言,要严格控制水分摄入,小心水肿,由于血液透析病人尿量少甚至无尿,过量饮水、汤、粥(包括水分含量多的食物)将会引起水钠潴留,出现水肿,因此限制盐和水分的摄入是必需的。
如何控制水分的摄入?温艳芳建议,尿毒症患者可以测量自己前一天24小时的排尿量,再加上500-700毫升,即为每天合适的总摄入水分。如果有呕吐、腹泻或其他体液损失,应将这些情况纳入排出量计算。水分来源包括:饮水、汤、饮料及各类食物。此外,患者还需要注意严格控制饮食,警惕高钾血症,一旦身体有异常,要早期做出处理,避免病情加重。
来源:红网
作者:金浪 谭乐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62/15234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