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8月29日讯(通讯员 田仕芸)14岁的雯雯被确诊为中度抑郁,她的父母愣在心理诊室,反复喃喃自语:“我们从不打骂她,也不逼她考高分,怎么还会这样?”这样的困惑,并非个例。
许多父母以为,只要避开严厉管教、给予宽松环境,就能让孩子健康成长。却没有意识到,沉默的伤害往往藏在看不见的地方——空洞的陪伴、情感的疏离、成长中意义的缺失,同样可以让一个年轻的心灵失去方向。
今天,我们与长沙市妇幼保健院心理咨询师一同走进那些被忽视的青春真相。
大脑尚未成熟,情绪已经汹涌
青少年的前额叶皮质,也就是负责理性和行为控制的部分,通常要到25岁左右才发育完全。然而TA们的情绪中枢却早已活跃。这种发育上的不匹配,容易导致情绪极端化、对批评异常敏感,以及冲动行为难以自控。
放任不等于尊重,缺席也不等于自由
一些父母因为担心给孩子压力,于是选择完全放手。但过度的自由,反而可能使孩子失去应对挫折的能力——他们难以建立稳固的自我价值感,更容易陷入空虚和迷茫。
更常见的是情感饥饿:父母人在身边,心却遥远。
家庭氛围冷淡、父母情绪不稳、缺乏真诚深入的沟通……这种无声的隔离,有时比直接的冲突更令人窒息。
同伴的目光,有时比父母的更锋利
即使家庭中没有施加压力,孩子的世界早已布满隐形的社交战场:
社交媒体上完美形象的压迫;
小团体内的排斥与孤立;
早期情感关系带来的情绪波动。
对Ta们来说,同伴的一句评价,其份量可能远超过父母的千言万语。
熬夜,正在破坏情绪的稳定性
褪黑素与血清素是维持情绪稳定的重要物质,睡眠不足会直接导致其分泌紊乱。长期熬夜不仅损伤大脑前额叶功能,还会持续降低情绪调节能力。
很多时候,孩子不是想要熬夜,而是停不下来。
心理医生给父母的三个建议:
① 每天抽出15分钟,做到不评判地倾听——不打断、不指导、不否定,只是安静地陪伴。
② 带头建立规律作息——你不是在管孩子,而是在陪TA好好生活。
③及时寻求专业帮助——如果情绪持续低落、兴趣减退、睡眠或食欲改变达到两周以上,请尽快就医。
青少年抑郁,不是任何人的错,它更像是一场心灵上的感冒。
父母要做的不是自责“哪里没做好”,而是与孩子站在一起,面对“现在该怎么办”。
长沙市妇幼保健院提醒,如果孩子正在情绪中挣扎,可预约心理咨询门诊。
来源:红网
作者:田仕芸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66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