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记者李雅婷 通讯员 姜兰 陈惠甦长沙报道
8月的长沙,热浪翻涌,比天气更炽热的是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无偿献血的热情。8月14日,机关工会又一次组织开展无偿献血活动,48人次成功献血。这已是近三年来该机关组织的第六次集体献血活动,一次次爱心接力,彰显了人大干部职工的社会担当。
在这支爱心队伍中,有两个特别的身影:一位是即将告别献血生涯的工会主席张蓉,30余次献血近13000毫升,用热血为公益之路画上温情注脚;另一位是从乡村振兴一线赶回的驻村队长李杰,在湖南献血6次,加上在云南部队服役期间,累计献血4000多毫升,用行动诠释着双重岗位的奉献底色。
30余次献血:一场跨越多年的生命接力
8月14日,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工会主席张蓉走上献血车——自参加工作以来,她参与了30余次无偿献血,累计献血量近13000毫升。按临床用血标准计算,这些血液可挽救60余人的生命。而这一次,也是她按规定能参与献血的“最后一次”。根据《献血法》规定,60周岁是多次献血者的献血年龄上限,虽自觉身体状态良好,她仍选择遵守规定。
“不算啥轰轰烈烈的事,就是把一件有意义的事坚持做了下来。” 回忆起首次献血,张蓉的思绪回到多年前:“那时候发的还是献血本,没有电脑登记,就靠盖章记录,两本献血本都盖满了。” 从20多岁第一次献血起,“献血”就成了她生活的固定坐标——没从事工会工作时,她常自己跑到献血点献血;2017年担任工会副主席后,她把献血组织工作接过来,每年牵头办活动;2022年,听说血库紧张,更是把活动增加到每年两次,带着同事们一起“用爱为生命加油”。
问及坚持多年献血的动力,张蓉的回答朴实而深刻:“献血是件特别有意义的事,利国利民又利己。说它利国利民,是因为献血是‘用爱为生命加油’;说它利己,是能提高自身造血功能,每次能献血成功,就说明身体是健康的。”
最让她难忘的是2006年。当年《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办法》在省人大常委会通过,“通过当天我们就组织了100多人献血,那是规模最大的一次集体献血。”看着领导、委员、干部职工甚至武警战士排起长队,张蓉更坚定了“带头做”的决心。
作为工会主席,张蓉始终把自己定位成 “组织者、筹划者、参与者、志愿者”。新冠疫情期间,面对社会上的各种顾虑,她带头献血,最终40多人成功献血。“每次组织献血,我都是第一个献,献完后就在献血车上帮其他志愿者登记、拍照,反复提醒‘献完至少休息半小时’,确保每个人的安全。” 她说,“我是组织者,更是参与者,得让大家安心。”
家人的支持是她坚持的重要后盾。“虽然献血后并不需要特别进补,但每次献血回来,老公还是会买猪肝、土鸡犒劳我。” 更让她欣慰的是,献血也曾给家里“托底”—— 父亲住院时,凭她的献血证,很快获得了优先用血的权益,并对血费进行了报销。“我们是献血者,也是受益者,这就是爱的循环。”
虽因年龄到限告别献血车,张蓉的公益心却没停:“我会继续关注这项事业。” 她更盼着能推动政策优化:“现在人身体条件越来越好,希望适当放宽献血年龄上限,从60岁放宽到65岁,给长期支持献血事业的人多一点参与空间。”
扶贫队长的热血奔赴:从乡村振兴一线到献血一线
与此同时,另一个温暖的故事正在上演。省人大常委会机关驻郴州市汝城县扶贫队长李杰,趁着休假时间从帮扶一线赶回长沙参加献血。
汝城县是“半条被子”故事的发源地,红色基因深深烙印在这片土地上。作为驻村队长,李杰对奉献有着深刻的理解:“驻村工作和无偿献血,说到底都是做好事,都得有点牺牲奉献的精神。”
李杰的献血史要追溯到在部队服役期间。“第一次就在部队,用军官证登记的就有很多次。”在云南部队待了20年的他,一直坚持献血,调回湖南后继续这一善举,在湖南已献血6次共计2300毫升。
问及为何赶回献血,李杰的回答谦逊而朴实:“这次也不是特地回来献血的,没那么崇高。8月份单位分批休假,正好休假有时间,我就报了名。” 献完血后,他当即返回汝城,继续投入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工作中。
作为驻村队长,李杰对农村用血需求有更切身的体会:“农村多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一老一小’不是适合献血的群体,年轻人大都在外打工。” 这种认知让他更加坚定地参与献血。
李杰希望更多人能加入献血队伍:“尤其是身体健康、生活态度积极的人,都可以试试。要是刚满18岁的年轻人,把献血当成成人礼也挺好,走向社会先做点好事。” 他也盼着16岁的儿子长大后,能把第一次献血当成 “成人礼”,“让这份‘做好事’的习惯传下去。”
热血传承:奉献精神生生不息
从张蓉牵头组织的“每年两次固定动作”,到李杰跨地奔赴的 “休假间隙献爱心”,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无偿献血行动从未间断。2023年94人挽袖,2024年66人响应,再到2025年100人参与 —— 数字背后,是“人人愿奉献”的浓厚氛围:有临近退休的干部说“趁能献多献一次”,有刚入职的年轻人第一次尝试,更有像李杰这样的驻村干部,把献血当成“履职外的分内事”。
湖南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的献血活动已成为一项优良传统,干部职工的参与度和持续性令人赞叹。长沙血液中心负责人表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是无偿献血的模范单位,他们的行为充分体现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
张蓉和李杰只是省人大常委会机关爱心献血队伍中的两个缩影,却代表了两种动人的奉献姿态:一种是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一种是跨岗位的双重担当。他们的故事汇聚成同一个温暖主题——用可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重来的生命。
一袋热血,一份爱心。正如张蓉所说:“献血不是啥难事,就是你伸一次手,可能就救了一个人。”省人大常委会机关干部职工们流淌的热血,汇成的不仅是生命的希望,更是共产党人服务人民、奉献社会的最暖温度。
这股热血劲儿,还在继续传递。
来源:红网
作者:李雅婷 姜兰 陈惠甦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63/15237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