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高温“烤”验!57岁工人中暑后竟肾衰竭?

来源:红网 作者:卜希 编辑:李雅婷 2025-08-06 16:41:00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8月6日讯(通讯员 卜希)57岁的装修工人罗先生(化名),每日高温作业数小时,出汗量特别大。近日,罗先生工作时突然头晕乏力、胸闷,随后晕倒,同事紧急将其送至长沙市第四医院急诊急救中心。

检查发现,罗先生血压低,肌酐值高达523umol/L,尿素28mmol/L,怀疑“中暑热衰竭、急性肾衰竭”,随即转入肾内科(风湿免疫科)接受治疗。经过肾内科(风湿免疫科)医疗团队的抢救,罗先生的病情趋于稳定,肌酐值恢复正常,顺利出院。

每年夏季,长沙市第四医院肾内科(风湿免疫科)都会收治不少因中暑引发肾衰竭的患者。今天,肾内科(风湿免疫科)专家就来带大家了解中暑与肾衰竭的关系。

什么是中暑?

中暑是指人体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引起人体水、电解质大量丢失,以及体温调节异常或散热障碍的一种急性疾病。根据严重程度,中暑可分为先兆中暑、轻症中暑和重症中暑三类。

先兆中暑:表现为大量出汗、口渴、头晕、耳鸣、胸闷、心悸、四肢无力等。

轻症中暑:体温往往在38℃以上,除先兆中暑症状外,还可能出现恶心、呕吐、面色潮红或苍白、皮肤灼热等情况。

重症中暑:包括热痉挛、热衰竭和热射病,可出现高热、意识模糊、抽搐、昏迷、多器官衰竭,如不及时救治,会危及生命。

为什么中暑会引发肾衰竭?

肾脏是全身血流量最丰富的器官之一,在高温环境下,极易受到多重因素的冲击,成为中暑的“受害者”。

1. 血液重新分配:身体为了散热会使皮肤血管扩张,导致肾脏等内脏器官血流量减少。

2. 脱水与血液浓缩:大量出汗使有效循环血量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影响肾脏的正常运转。

3. 直接热损伤:高温可直接损害肾小管上皮细胞,破坏肾脏的结构和功能。

4. 肌红蛋白尿:肌肉因高温等原因发生溶解,释放出的肌红蛋白可能堵塞肾小管,阻碍尿液生成。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肾脏在数小时至数天内,从功能性损伤发展为器质性衰竭。临床上表现为尿量减少甚至无尿,还伴有电解质紊乱和代谢废物蓄积,严重者需紧急血液透析挽救生命。

预防中暑导致肾衰竭的关键措施

1. 避免严重中暑(尤其是热射病)

及时识别中暑早期症状(如头晕、恶心、高热、少尿等)并迅速采取降温措施。

避免高温环境长时间作业,尤其是湿度高、通风差的环境。

运动或劳动时注意补水,每小时补充500-1000ml含电解质的水(如运动饮料)。

2. 科学补液,维持肾脏血流

不要等口渴才喝水:口渴时身体已脱水1-2%。

避免只喝白开水:白开水可能稀释血钠,加重低钠血症,可交替饮用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3. 警惕横纹肌溶解

剧烈运动或高温劳动后,若出现肌肉剧痛、无力,尿液呈酱油色、尿量减少,提示脱水或横纹肌溶解,需警惕肾损伤,建议立即就医。

4. 避免肾毒性药物:中暑后慎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某些抗生素、利尿剂等。防止肾损伤加重。

5. 中暑后密切监测肾功能:如果中暑严重,即使症状缓解,也应就医检查尿常规(看有无蛋白尿、血尿)、血肌酐、尿素氮(评估肾功能)、心肌酶(判断是否有横纹肌溶解)等。

6. 高风险人群需特别防护: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差,易脱水)、儿童(出汗调节不完善)、运动员/户外工作者(热射病高危人群)、慢性病患者(如糖尿病、高血压、肾病者更易出现肾损伤)

长沙市第四医院肾内科(风湿免疫科)主任、主任医师刘沧桑特别提醒广大市民,高温天气,一点要保持警惕、做好防护、及时补水。中暑后若24小时内尿量<400ml(少尿)或无尿,可能是急性肾损伤的信号,必须立即送医,只有早期干预,才能有效避免肾衰竭的发生。

来源:红网

作者:卜希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2/98/15183511.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