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的一场“微生物入侵”

来源:红网 作者:李洪波 编辑:吕周阳 2025-01-16 10:21:53
时刻新闻
—分享—

我们的心脏,这个强大的生命泵,有时也会遭遇“敌人”的侵袭,这个“敌人”就是感染性心内膜炎。听起来有点吓人,但其实了解了它,就不会那么害怕了。接下来,就跟着湖南省直中医医院胸心大血管外科专家,一同揭开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神秘面纱,消除内心的担忧 。

什么是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简单来说,就是心脏内膜、心脏瓣膜或血管内膜被细菌、真菌这些微生物感染,引发的一种炎症。

哪些危险因素容易引发感染性心内膜炎?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其中最常见的是心脏瓣膜疾病,如二尖瓣脱垂、主动脉瓣狭窄等。这些病变的心脏瓣膜表面粗糙,容易使病原微生物附着并繁殖。此外,先天性心脏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静脉注射毒品等因素也可能增加患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风险。

哪些微生物会“攻击”心脏?

最常见的“攻击者”是细菌,特别是那种毒力不太强的细菌,比如草绿色链球菌。除了细菌,还有真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这些微生物,都可能成为心脏的“不速之客”。

得了感染性心内膜炎会有什么症状?

感染性心内膜炎的症状多种多样,这个因人而异,但通常会有一些共同的表现,如发烧、心脏杂音、贫血,还可能在心脏上长出一些赘生物,这些赘生物一旦脱落就会形成栓塞,甚至引起穿孔。此外还可能出现皮肤瘀点、Osler结节、Janeway损害等血管和免疫症状。这些症状的出现,往往提示着心脏已经受到了严重的损害。

如何去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

血液检查

血培养:这是诊断感染性心内膜炎的重要依据。反复多次进行血培养,可以提高阳性率,确定病原菌的种类,从而指导后续的抗生素治疗。

血常规:一般会发现白细胞计数升高,提示身体存在感染。同时,可能会有贫血的表现,如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降低。

心脏检查

超声心动图:这是一种非常关键的检查手段。超声心动图可以发现心脏内膜上的赘生物、瓣膜的损害情况等。

其他检查

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可能还需要进行心电图(ECG)检查,观察心脏的电活动是否存在异常;胸部X线或CT检查,查看心脏的大小、形状以及肺部是否有淤血等情况。

如何治疗感染性心内膜炎?

抗生素治疗

一旦确诊感染性心内膜炎,应尽早使用抗生素。治疗过程中,要足量、足疗程使用抗生素,通常需要连续使用4-6周,以确保彻底杀灭病原菌。

手术治疗

当出现严重的瓣膜反流、心力衰竭难以控制、赘生物较大有脱落风险等情况时,就需要考虑手术治疗。手术的方式包括瓣膜修复术和瓣膜置换术等,目的是去清除心脏内的赘生物和修复受损的心脏瓣膜。

怎么预防感染性心内膜炎?

预防的关键在于减少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机会,主要就是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感染。比如有口腔、牙齿问题要及时治疗,防止细菌从口腔进入血液。如果心脏有基础疾病,比如风湿性心内膜炎、先天性心脏病等,更要特别注意防护。(通讯员 李洪波)

来源:红网

作者:李洪波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5/50/14632878.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