瘢痕疙瘩是一种纤维组织过度增生的疾病,它通常在皮肤受到损伤后出现,比如外伤、手术、烧伤、穿耳洞等。
外观上,瘢痕疙瘩会高出皮肤表面,形状可以是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往往是红色或暗红色。质地比较硬,有的瘢痕疙瘩还有可能伴有瘙痒、疼痛的感觉。而且它会持续生长,甚至超出原来伤口的范围,与周围正常皮肤的界限比较清晰。比如,打耳洞后耳垂部位长出的质地较硬、不断长大的肿物,很可能就是瘢痕疙瘩。
今天,让我们跟着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美容整形中心专家一同探索瘢痕疙瘩的世界,深入了解它,以便能更加从容地应对。
瘢痕疙瘩与增生性瘢痕的区别
瘢痕疙瘩和增生性瘢痕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鉴别:
生长范围
瘢痕疙瘩:会超出原有伤口或损伤的边界,向周围正常组织侵袭性生长,边界往往不清晰,形状不规则,如耳部瘢痕疙瘩可像蟹足样向周围蔓延。
增生性瘢痕:生长局限于原始损伤的范围,一般不会侵犯周围正常组织,边界相对较清晰,形状多与伤口形状有关。
发展趋势
瘢痕疙瘩:通常呈持续性生长,很少自行消退,而且经过治疗后复发率较高。例如,即使切除,也容易在原处或周围再次生长。
增生性瘢痕:有自行消退的可能。在伤口愈合后的数月至数年,随着时间推移,瘢痕可能会逐渐变平、变软,颜色也会慢慢变淡。
症状程度
瘢痕疙瘩:症状较明显,常有较为强烈的瘙痒感和疼痛感,而且这种不适感可能会长期存在,对患者的生活产生较大困扰。
增生性瘢痕:也会出现瘙痒、疼痛,但程度相对较轻,并且这些症状可能会随着瘢痕的自然消退而减轻。
发病因素
瘢痕疙瘩:具有遗传易感性,家族中有瘢痕疙瘩病史的人发病风险更高。此外,它还可能与种族有关,有色人种相对更容易发病。
增生性瘢痕:主要是由于皮肤损伤后,在修复过程中纤维组织过度增生而形成。常见于烧伤、手术切口、皮肤撕裂伤等损伤后的皮肤修复过程。
瘢痕疙瘩的预防与治疗
预防
避免不必要的皮肤损伤:日常生活中尽量避免受伤,像避免尖锐物品划伤、防止烫伤烧伤等。对于一些美容项目,如穿耳孔、纹身等,如果是瘢痕体质的人要谨慎考虑,因为这些行为都有导致瘢痕疙瘩形成的风险。
注意伤口护理:受伤后要保持伤口清洁,防止感染。感染会增加瘢痕疙瘩形成的几率。按照医护人员的指导定期换药,必要时使用抗生素软膏。
减小伤口张力:如果是手术伤口,手术时医生可以采用分层缝合、使用减张缝合材料等方式来降低伤口的张力,这样有利于伤口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的可能性。
早期干预:对于高风险形成瘢痕疙瘩的伤口,如烧伤、深度割伤等,可以在伤口愈合早期就使用硅酮凝胶、硅胶贴片等,抑制瘢痕组织的过度增生。
治疗
药物治疗
外用药物:硅酮凝胶和硅胶贴片是比较常用的,它们可以通过改善瘢痕的水合作用,抑制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减轻瘢痕。还有糖皮质激素药膏,如卤米松乳膏等,通过减少炎症反应来控制瘢痕疙瘩的生长。
局部注射药物:糖皮质激素,如曲安奈德是常用的注射药物,通过将药物直接注射到瘢痕疙瘩内,抑制纤维组织的生长,使瘢痕变平、变软,也可以联合使用氟尿嘧啶,增强治疗效果。
物理治疗
冷冻治疗:通过液氮冷冻使瘢痕疙瘩组织坏死脱落,这种方法适用于较小的瘢痕疙瘩,不过可能需要多次治疗,而且治疗后局部可能会出现水疱、色素沉着等不良反应。
激光治疗:例如脉冲染料激光可以改善瘢痕疙瘩的外观,减轻红斑和瘙痒症状。二氧化碳激光可以去除瘢痕疙瘩表面的组织,但如果操作不当可能会导致瘢痕再次增生。
手术治疗
单纯切除手术:直接将瘢痕疙瘩切除,但这种方法复发率较高,所以一般不单独使用,常在切除后联合其他治疗方法,比如术后联合放射治疗或者局部药物注射,来降低复发率。
皮瓣移植和皮肤移植手术:当瘢痕疙瘩面积较大,切除后无法直接缝合时,可以考虑这两种手术方法来修复创面。不过这些手术也有一定的风险,如移植后的皮肤可能出现坏死、感染等情况。(通讯员 晏哲妍)
来源:湖南省直中医医院
作者:晏哲妍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5/50/14632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