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痛是生活中常见的症状,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头痛却常被忽视——它会在站立时剧烈发作,平躺后却缓解。这种头痛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种名为低颅压综合征的疾病。今天,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神经外科专家将带您了解这一容易被误诊的疾病。
什么是低颅压综合征?
低颅压综合征(Spontaneous Intracranial Hypotension, SIH)是指颅内压力低于正常范围(正常颅内压为5-15 cmH₂O),主要由脑脊液漏引起。脑脊液是包围大脑和脊髓的“液体保护垫”,当它异常外漏时,颅内压力降低,导致脑组织下沉,牵拉痛觉敏感结构(如脑膜、血管)引发头痛。
脑脊液为何会“泄漏”?
自发性脑脊液漏(占80%以上):可能与先天硬脊膜薄弱、脊柱骨赘或结缔组织病(如马凡综合征)有关,常无明显诱因。
继发性因素:腰椎穿刺、脊髓麻醉等医源性操作。
颅脑或脊柱外伤:剧烈咳嗽、举重等导致压力骤升的动作。
典型症状:直立性头痛是“核心信号”
特征性头痛:站立或坐起后15分钟内头痛加剧,平躺后缓解。
伴随症状:颈部僵硬、恶心呕吐;耳鸣、听力下降(“脑脊液减少性耳鸣”);复视(因脑组织下沉压迫动眼神经);严重者可出现意识障碍。
诊断:影像学技术是关键
头颅MRI:硬脑膜弥漫性强化;脑下垂(小脑扁桃体下移);静脉窦扩张。
脊髓MRI/CT脊髓造影:定位脑脊液漏的位置,常见于颈椎或胸椎交界处。
腰椎穿刺:测量脑脊液压力(常<6 cmH₂O),但可能加重病情。
治疗:从保守到微创
保守治疗(适用于轻症):严格卧床休息(头低脚高位);大量补液(每日3-4L);咖啡因摄入(收缩脑血管);口服糖皮质激素;硬膜外血补片
黄金疗法:将自体血注入硬膜外腔,封堵漏口,有效率可达70%-90%。部分患者需多次治疗。
手术修复:对明确漏口且保守治疗无效者,可行硬脊膜修补术。
日常管理与预防
避免剧烈运动、负重、长时间弯腰。控制慢性咳嗽、便秘等易导致腹压增高的因素。自发性脑脊液漏患者建议筛查结缔组织病。
警惕误诊陷阱
低颅压综合征常被误诊为偏头痛、脑膜炎或颈椎病。若出现体位性头痛持续超过24小时,务必及时就诊神经科,并主动告知医生头痛与体位的关联性。
低颅压综合征虽不常见,但及时诊断和治疗可显著改善预后。记住这个简单的口诀:“站起头痛躺下消,脑脊液漏要排查”,或许能帮助更多人早日摆脱“隐形头痛”的困扰。(通讯员 卢宣凯)
来源:红网
作者:卢宣凯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6/58/14702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