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如何自我监测?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彬 编辑:马婉华 2025-03-14 20:29:09
时刻新闻
—分享—

心血管疾病严重威胁着人们的健康,对于高危人群来说,做好自我监测至关重要,及时发现潜在问题,为治疗争取宝贵时间。那么,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该如何进行自我监测?湖南省康复医院医生来解答。

日常观察

留意身体发出的各种信号,比如胸痛。胸痛的感觉多种多样,可能是压榨性、闷痛或刺痛。如果在活动后,如爬楼梯、快走时出现胸痛,休息后又能缓解,这可能是心脏供血不足的表现,医学上称为劳力性心绞痛。

关注是否有呼吸困难的情况。尤其是在夜间平卧时突然憋醒,需要坐起来才能缓解,或是在轻微活动后就气喘吁吁,这些都可能与心脏功能受损有关。

头晕、乏力、心慌也是常见的症状。如果经常毫无缘由地头晕,甚至眼前发黑,或者突然感到心慌,心跳异常加快或减慢,都不可掉以轻心。

血压监测

血压是心血管健康的重要指标。高危人群最好每天测量血压,早上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是比较合适的测量时间。

测量时要保持安静,休息5-10分钟后再进行。正常血压范围一般是收缩压90-139mmHg,舒张压60-89mmHg。如果多次测量收缩压大于等于140mmHg或舒张压大于等于90mmHg,就可能是高血压。

血压波动也需要关注,比如一天内血压忽高忽低,或者在情绪激动、劳累后血压急剧上升,都可能增加心血管疾病发作的风险。家中可准备一个电子血压计,操作简单方便,能随时监测血压变化。

心率监测

心率同样不容忽视。正常成年人安静时的心率在60-100次/分钟。可以在安静状态下,通过触摸脉搏来测量心率,一般测量1分钟。如果心率经常超过10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速;低于60次/分钟,称为心动过缓。

在运动、情绪激动时,心率会生理性升高,但如果恢复正常状态后,心率仍长时间居高不下,就要警惕。另外,感觉心跳不规律,有停顿、漏跳的感觉,可能是心律失常,这也是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血脂监测

血脂的监测无法自行在家中进行,因此,高危人群应定期去医院检查血脂。一般建议每3-6个月检查一次。血脂主要包括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被称为 “坏胆固醇”,如果它的水平过高,会在血管壁上沉积,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则被称为 “好胆固醇”,它可以帮助清除血管内的垃圾,对心血管有保护作用。

体重监测

肥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所以要定期测量体重。可以每周固定一天,在相同的时间,穿着相似的衣物测量。如果体重在短时间内突然增加或减少,都要引起重视。

血糖监测

很多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同时存在血糖异常的问题。可以在家中使用血糖仪监测血糖。空腹血糖正常范围一般在3.9-6.1mmol/L,餐后2小时血糖不超过7.8mmol/L。

如果空腹血糖大于等于7.0mmol/L,或餐后2小时血糖大于等于11.1mmol/L,就要警惕糖尿病。即使血糖在正常范围,但如果经常出现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体重下降等症状,应及时检查血糖。

心血管疾病高危人群通过以上这些自我监测方法,能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发现异常,应及时就医,听从医生的建议进行进一步检查和治疗。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心理平衡等,对于预防和控制心血管疾病非常重要。(通讯员 陈彬)

来源:红网

作者:陈彬

编辑:马婉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58/14780469.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