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我喉咙好痒,总是想清嗓子……”
“老师说他上课老是眨眼,是不是眼睛有问题?”
“上次我凶了他几句,没想到他开始频繁眨眼,是不是被我吓到了?”
如果你家孩子也出现过这些“小动作”,别急着责备或忽视,这可能是儿童抽动障碍的表现。近年来,因“抽动障碍”就诊的儿童数量明显增多。这种疾病多见于5~10岁的儿童,男孩的发病频率明显高于女孩,不仅困扰着孩子,也给家长带来了诸多烦恼。
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医生介绍,抽动障碍是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不自主的、反复的肌肉抽动或发声。除了眨眼、耸肩,还可能表现为:喉咙里发出“吭吭”声;突然甩头、扭脖子;重复说脏话或秽语。这些行为并非孩子故意为之,而是神经系统的一种异常反应。长此以往可能会影响孩子的日常生活,甚至影响学习和社交。
在中医理论中,抽动障碍被归为“肝风”“慢惊风”范畴。中医认为,孩子的身体就像一棵小树苗,需要充足的“养分”才能茁壮成长。如果先天禀赋不足(比如父母体质偏弱),或者后天喂养不当(比如饮食不节、睡眠不足),都可能导致肝风内动,从而引发抽动症状。
抽动障碍的病因
内因:多为先天禀赋不足、精血亏虚,导致肝阴不足,肝阳偏亢。
外因:包括感受外邪(如感冒)、睡眠不足、压力过大、情志失调(如焦虑、紧张)、饮食不节(如过食辛辣油腻)、长时间屏幕暴露、疲劳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导致肝风内动,从而引发抽动症状。
中医治疗
与西医治疗相比,中医治疗更注重整体调理和病因治疗,不仅能缓解症状,还能减少复发。比如,通过中药调理、耳穴贴压等方法,治疗的核心就是“平肝熄风”,从根本上改善孩子的体质,缓解抽动症状。
家庭护理指南
抽动障碍虽然难以完全根治,但通过中医治疗和生活方式的调整,可以显著缓解症状。家长、老师和学校应共同努力,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保持膳食平衡:合理搭配饮食,避免过度食用辛辣、油腻食物。
增加身体活动:鼓励孩子每天、进行60分钟的中等强度运动。
控制屏幕时间:设置手机使用时长,睡前1小时禁用电子设备。
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波动,帮助孩子保持心情舒畅。
规律作息:小学生保证10小时睡眠,营造黑暗安静环境。(通讯员 黄倩)
来源:红网
作者:黄倩
编辑:马婉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61/148211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