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是世界睡眠日,今年的主题是“健康睡眠,优先之选”。中国(湖南)第22批援津巴布韦医疗队呼吸科医生来揭秘“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你的呼吸,可能在睡眠中“罢工”
想象一下,当自己熟睡时,喉咙像一条被沙袋压垮的隧道,气流艰难穿行,甚至完全中断,这就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的典型表现。
OSAHS是一种睡眠中反复发生呼吸暂停(≥10秒)或通气量下降(血氧饱和度降低≥4%)的疾病,通俗来说,就是“睡觉时呼吸频繁掉线”。我国3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高,肥胖、男性、中老年人群是高危群体,但儿童和女性也可能中招。
警惕这些信号!你可能已被OSAHS盯上
OSAHS的症状常被误认为“睡得香”,需重点关注以下4大危险信号:
1. 鼾声如雷,且断断续续
呼噜声突然中断(呼吸暂停),几秒后伴随一声巨响恢复呼吸,整夜反复循环。
2. 白天嗜睡,秒睡“超能力”
开会、开车、吃饭时无法控制地打瞌睡,甚至出现“秒睡”现象(医学称“日间过度嗜睡”)。
3. 晨起头痛、口干舌燥
夜间缺氧导致脑血管扩张,晨起头痛如“戴了紧箍咒”;张口呼吸则引发口干、喉咙痛。
4. 记忆力下降、情绪暴躁
长期缺氧损害脑细胞,导致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甚至诱发焦虑、抑郁。
危害远超想象:全身器官“慢性中毒”
OSAHS不仅是睡眠问题,更是全身健康的“连环杀手”。
1. 心血管系统:
缺氧刺激交感神经,导致高血压、心律失常等,特别是一些难控制的高血压和心律失常患者需要警惕OSAHS的存在。
2. 代谢系统:
缺氧干扰胰岛素分泌, 糖尿病风险增加2.5倍;脂肪代谢异常,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3. 大脑功能:
长期缺氧加速脑细胞死亡,老年痴呆风险升高。身体就像一台24小时运转的机器,OSAHS让机器长期处于“低电量模式”,零件加速老化,随时可能崩溃。
诊断:揪出“呼吸小偷”只需一夜
确诊OSAHS的金标准是多导睡眠监测(PSG):佩戴睡眠监测传感器,监测整夜的呼吸、血氧、脑电波等数据。
关键指标:
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每小时呼吸暂停+低通气次数。
诊断标准: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小时,且伴有日间症状。
小贴士:便携式家用睡眠监测仪可初步筛查,但严重患者仍需医院确诊。检查前一晚避免饮酒、服用安眠药,确保数据准确。
治疗:给呼吸装上“安全阀”
根据病情严重程度,OSAHS的治疗分为“阶梯式方案”:
1. 生活方式干预(轻度患者首选)
减重:体重下降10%,AHI可平均下降30-50%。
侧卧位睡眠:减少舌根后坠,可酌情使用防鼾枕头。
戒烟戒酒:烟酒会麻痹咽喉肌肉,加重气道塌陷。
2. 无创呼吸机(中重度患者一线治疗)
原理:通过面罩输送持续气道正压(CPAP),像“空气支架”撑开塌陷的气道。
效果:当晚即可改善缺氧,长期使用降低心脑血管风险。
误区澄清:呼吸机不是“呼吸替代器”,而是“气道保护器”,舒适性远高于预期。
3. 口腔矫正器(适合下颌后缩者)
夜间佩戴,前移下颌骨,扩大气道空间(类似“物理支架”)。
4. 手术(解剖结构异常者的选择)
常见术式:切除肥大扁桃体、悬雍垂腭咽成形术(UPPP)、颌骨前移术等。
世界睡眠日呼吁:别让呼吸在夜间“沉默”
OSAHS是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公众认知严重不足。
自测工具:使用STOP-Bang问卷(国际通用筛查表),1分钟评估风险。
就医建议:若自测高风险或符合症状,请及时到呼吸科或睡眠医学中心就诊。
医生提醒:打呼噜不是“睡得香”,而是身体在呼救!早发现、早干预,远离缺氧带来的致命威胁。(通讯员 李洁)
来源:红网
作者:李洁
编辑:马婉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65/148029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