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3月6日讯(记者 杨胜男 通讯员 谭盼盼)在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内科楼六楼连廊,电子屏正以30秒的频次刷新着全院数百名危重患者的动态数据,这套由急危重症医学团队历时近400天打造的智能监测系统,如同24小时不眠的“电子哨兵”,将患者血氧饱和度、心率波动等60余种危急值细微异常尽收眼底。
当危急值管理从以往的被动接收转为主动捕捉,当医疗安全的防线从重症医学科前移到全院每个角落,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用升级版快速反应系统(RRS)织就了一张看不见的“生命雷达网”,将院内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推向新高,为现代医院安全管理树立新范式。
彭祝军通过监测平台抓取危急值。
从末端救治到源头管控 危急值预警“关口前移”
当监护仪刺耳的警报声在病房响起,医护团队往往面对的是已完全失控的“战场”——患者心跳停止、血压测不出、瞳孔开始散大,抢救如同在悬崖边缘与死神拔河。以往监测依赖人工识别,像心电波形细微颤动、血糖缓升等细微变化常被淹没在繁多的监护数据中,如何将风险管控提前至“风险酝酿期”?2024年5月,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快速反应系统正式成立,重症医学科主任彭祝军的角色从重症医学科的“生命守门人”成为该系统的总设计师。
快速反应系统整合了全院优质资源,组成24小时待命的快速反应小组(RRT),专为病情突变的危重症患者提供心肺复苏、高级生命支持等即时救治。系统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快速识别院内高危患者病情恶化的预警信号,及时干预,或派遣经过专业培训的系统成员迅速到达患者身旁进行救治,以降低院内患者心脏骤停的发生率,提高抢救成功率。
“现在不是等‘狼来了’才行动,而是在狼群靠近村庄时就拉响警报。”彭祝军这样形容快速反应系统。
2024年6月,一名35岁男子因酮症酸中毒入住内分泌科,患者因β-羟丁酸:3.6mmol/L为危急值,系统发出预警,被快速反应系统团队抓取,彭祝军第一时间查看患者的病例资料,发现其甘油三酯42mmol/L(正常值为小于1.7mmol/L),他敏锐地觉察到患者可能患上了急性胰腺炎,立即与科室沟通建议立即完善腹部CT及相关检查,诊断结果与他的预判如出一辙。
确诊后患者立即被转入ICU行床旁血浆置换降低甘油三酯水平等治疗,经过多部门协作,患者于三天后病情缓解,转普通科室继续治疗。
彭祝军介绍,急性胰腺炎是病情发展迅速且相当凶险的疾病,其极有可能导致局部症状恶化累及全身组织和器官,并发展为重症,所幸这名患者发现和医治及时。
每天,彭祝军和另外两名专家的核心使命就是通过监测平台抓取的60余种危急值,捕捉患者病情恶化的信号,从而结合病人的病例、用药过程进行全流程介入指导。而像以上的成功预警案例也让他真正感慨,“从前我日夜守在ICU,救的是眼前的病人;如今通过快速反应系统,我们将危重症管理从‘被动救火’转向‘主动预警’。很多成功干预或救治的瞬间让我确信,我们织的网真的能兜住生命的底线”。
数据显示,自系统运行以来,非计划转入ICU率下降85%,心脏骤停发生率降低70%,创造了“预警窗”较传统方式明显提前的关键优势,更大的安全网无疑守护着全院更多患者的生命转机。
快速反应小组守护患者每一次生命转机。
从ICU到全院一盘棋 重症监护“神经末梢”下渗普通病房
作为一名在重症医学领域深耕近20年的专家,彭祝军在危重症人病情的判断和对症治疗方面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经验,更善于从复杂的病情中抓住关键点。而他现在做的,是将在重症病房的经验渗透到每一个病房。
骨科医生彭健全教授分享了新变化,“上周有个高龄骨折术后患者诉气促,不能平卧,我刚意识到情况异常,快速反应系统团队的电话会诊请求就接入病房。”这种专家在线护航模式,使普通病房的重症处置能力有了极大的提升。
快速反应小组培训。
然而,RRS的升级并未止步。
彭祝军介绍,未来,湖南省直中医医院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持续优化危急值监测指标,进一步提升预警精准度。针对科室的薄弱环节,团队将采用“一科一策”的管理方式进行常态化专题培训,有效强化各科室对血栓、恶性心律失常、严重电解质紊乱等危重症的预警识别与处置能力。
与此同时,医院正在着手建立“科室级-楼栋级-院级”三级快速反应体系,推动快速反应系统真正实现危重病人全方位管控。
从单兵作战到体系防御,从末端救治到源头管控,湖南省直中医医院的快速反应系统突破不仅是一场技术升级,更是一次医疗安全思维的颠覆。正如电子屏上跳动的数据流,每一次预警都是对生命的郑重承诺,而这场无声的突破,正在为现代医院的安全管理写下新注脚。
来源:红网
作者:杨胜男 谭盼盼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47/98/14754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