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发烧腰痛别大意!非牧区居民接连确诊布鲁氏菌病

来源:红网 作者:吴旭敏 编辑:李雅婷 2025-10-17 20:03:42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0月17日讯(通讯员 吴旭敏)近日,长沙市中医医院(长沙市第八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接连诊断出多例布鲁氏菌病患者。令人意外的是,这些患者均无牧区长期居住史,全部为本地发病,他们的患病经历,为城乡居民敲响了人畜共患疾病的警钟。

反复发热的“养牛倌”

71岁的张爷爷近段时间反复发烧、腰痛难忍,在家自行服药却总不见好转。来到长沙市中医医院后,腰椎磁共振检查发现他的L4-5椎体和椎间隙出现异常信号,旁边肌肉里还可能有个小脓肿。起初,医生考虑是常见的脊柱感染。然而,当感染性疾病科医生深入追问病史时,一个关键细节浮出水面:老人曾在老家山林里养了十几头黄牛。这一线索立刻让医生警觉起来,随即进行针对性检测,最终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经过针对性抗生素治疗后,患者顺利康复出院。

危险的“亲密接触”

无独有偶,科室近期还收治了另外几名患者:一位63岁的男性,家中圈养了十几头黑山羊;一位56岁的男性长途司机,经常往返于中国和不丹边境,他回忆说,当地的旷野上随处可见成群结队、体型肥硕的土拨鼠;一位53岁的男性,长期从事一项特殊工作——清洗运输牲畜的长途货车。

这些患者都有一个共同点,长期、直接或间接地与牲畜及其环境接触。经过血清学检测,他们均被确诊为布鲁氏菌病。经过规范治疗,目前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

专家解读:并非远方来的“客”,而是身边的“雷”

长沙市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陈迎表示,很多人误以为布鲁氏菌病是西北、内蒙古等传统牧区的“专属疾病”。然而,随着畜牧业、物流业的跨区域发展以及旅游活动的普及,这种疾病的踪迹已遍布全国。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布鲁氏菌病是一种严格的人畜共患病,其传播模式是“动物传人”,并不会通过日常的人际接触,如交谈、共餐、握手或空气飞沫等途径实现“人传人”。这一特性也决定了它的防控重点在于管理传染源(动物)和切断传播途径。

陈迎提醒,布鲁氏菌病不再是一个“远方”的传说,而是一个可能潜伏在我们身边的健康威胁。对于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或腰痛患者,特别是有关接触史的,医生和患者本人都应高度警惕布鲁氏菌病的可能。

延伸阅读:

认识布鲁氏菌病——“懒汉病”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一种由布鲁氏菌引起的人畜共患传染病。因其可导致患者长期乏力、精神不振,故在民间有“懒汉病”之称。

传染源:主要是患病的羊、牛、猪等牲畜。值得注意的是,看似可爱的土拨鼠、野兔等野生动物也可能是传染源。

核心特性:仅动物传人,不人传人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知识点:布鲁氏菌病不会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您无需担心因照顾患者、同事相处或同处一室而被传染。疾病的整个传播链条的起点是受感染的动物。

人类感染主要通过以下途径:

1、经皮肤/黏膜接触:这是最主要的途径。在饲养、接羔、挤奶、屠宰、清理圈舍或加工皮毛时,病菌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眼结膜侵入人体。案例中清洗运输车辆的患者即是典型。

2、经消化道:食用未经彻底灭菌的奶、奶制品(如生牛奶、自制奶酪)或未煮熟的牛羊肉。

3、经呼吸道:吸入被病菌污染的飞沫或尘埃,多见于皮毛加工车间或实验室。

感染后有哪些症状?

布鲁氏菌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症状多样,极易误诊。典型表现包括:

发热:波状热(体温像波浪一样起伏)是其特点,但更多表现为不规则长期低热。

多汗:尤其夜间盗汗严重,常湿透衣被。

乏力、周身酸痛:患者感到极度疲劳,仿佛“身体被掏空”。

关节疼痛:大关节(如腰、髋、膝、肩)游走性疼痛,腰痛尤为突出,易被误诊为腰椎间盘突出或风湿病。

肝脾淋巴结肿大。

如何预防——“防”大于“治”

预防布鲁氏菌病,关键在于避免与传染源接触,并做好个人防护:

职业防护是核心:养殖、屠宰、兽医、皮毛加工等从业人员,工作时必须穿戴工作服、橡胶手套、口罩、护目镜等防护用品。工作结束后彻底洗手、消毒。

把好“入口关”:坚决不饮用生奶,不购买来历不明的奶制品。牛羊肉务必煮熟、烤透后再食用。家庭加工生肉时,案板、刀具要生熟分开。

旅游避“萌”慎接触:在景区或野外,切勿接触、抚摸或投喂来历不明的牲畜和野生动物(如土拨鼠、野兔等)。保持安全距离。

及时就医:如果出现不明原因的长期发热、多汗、关节痛、腰背痛等症状,且近期有相关接触史,应主动告知医生,以便尽早进行针对性检查,避免转为慢性,迁延不愈。

来源:红网

作者:吴旭敏

编辑:李雅婷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51/153597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