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此“核”非彼“核”:拨开迷雾 科学认识核磁共振的“慧眼”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鹏 编辑:吕周阳 2025-10-27 16:53:09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7日讯(通讯员 周志鹏)一听医生开具了“核磁共振”检查,不少人心头一紧:“核?是不是有辐射?”“会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这些担忧,源于对“核”字的本能联想——核武器、核泄漏、核辐射……仿佛与“核”沾边,就与危险挂钩。

长沙市第三医院(湖南大学附属长沙医院)放射影像科副主任(主持工作)何杰表示,其实核磁共振中的“核”,绝非核辐射之“核”,而是原子核之“核”,特指人体内最丰富的元素之一——氢原子的原子核(即质子)。

我们的身体约70%由水(H₂O)构成,而每一个水分子都含有两个氢原子。核磁共振(MRI)正是巧妙地利用这些无处不在的氢原子的原子核,在强大静磁场(通常为1.5T或3T,约为地球磁场的3万至6万倍)中“排队列”,再通过射频脉冲“点名唤醒”,使其发生共振。当脉冲停止,这些氢原子的原子核“归队”并释放能量,设备捕捉这些微弱信号,经复杂算法重建,便呈现出一幅幅清晰、细腻的人体内部“地图”。

整个过程不依赖X射线,不产生电离辐射,没有累积性损伤,是目前临床上最安全的影像技术之一。孕妇(通常建议孕12周后)、婴幼儿、需长期随访的慢性病患者,均可在医生评估后安心接受检查,无需担忧辐射风险。

“医生,既然你说核磁共振检查没有辐射风险,那为何检查室门口设有厚重的金属门、警示灯和‘危险’标识?”不少患者和家属仍心存疑虑。何杰表示,这些设置并非防“辐射泄漏”,而是出于三大科学考量:

强磁场防护:MRI设备始终处于强磁场中,即使未扫描,也能将铁磁性物体(如轮椅、氧气瓶、剪刀、钥匙)瞬间加速吸入,形成“飞行物”,威胁生命安全;

电磁屏蔽:外界无线电波(如手机、广播信号)会严重干扰微弱的MR信号,导致图像模糊或出现伪影,必须隔离;

噪音控制:梯度线圈在快速切换电流时产生剧烈振动,噪音可达80–100分贝,类似电钻声,需通过隔音结构减少对患者和环境的影响。

因此,“核”字相同,本质迥异。此“核”是生命之“核”——源于水分子中的氢原子核,借助磁场,服务于精准医疗;彼“核”是能量之“核”——关联放射性衰变、核裂变,属于核物理范畴。二者虽然共享“核”字,却分属不同科学体系。

医生提醒,让我们以科学之眼,看待“核”字背后的真相。核磁共振不是恐惧的源头,而是医学进步的象征。此“核”非彼“核”,理解它、信任它,才能更好地拥抱健康,拥抱科技带来的福祉。

来源:红网

作者:周志鹏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1/15383173.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