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这里痛那里也痛,却查不出病?可能问题在“心”不在“身”!

来源:红网 作者:肖丹 编辑:戴丹 2025-10-29 13:08:01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0月29日讯(通讯员 肖丹)生活中,你是否见过这样的人:总喊着头痛、胃痛或者胸闷,跑遍各大医院、各个专科做了胃镜、CT等全套检查,结果却显示“身体没毛病”?家人、朋友可能会觉得患者“矫情”“想太多”,但当事人却真真切切承受着身体的痛苦。其实,这很可能“冤枉”了患者,他们很可能是患上了一种特殊的心理相关疾病——躯体化形式障碍。

45岁的张先生(化名)就被胃痛困扰了3年。近3年里,他换了多家医院,做了4次胃镜,结果都显示“轻度胃炎,无明显异常”。医生开了胃药,可他的胃痛还是时好时坏,尤其在工作繁忙、和家人争吵后,疼痛会格外剧烈,严重时甚至无法正常上班。

后来,在朋友建议下,张先生来到湖南省第二人民医院(湖南省脑科医院)躯体疾病精神科(男)门诊就诊。科室主任唐丽通过仔细询问病史,结合临床表现,发现他的胃痛与长期的心理压力密切相关,符合躯体化形式障碍的诊断。

唐丽主任医师为他制定了个性化治疗方案,一是通过认知行为治疗,帮助他学会识别情绪与胃痛的关联,调整对症状的过度关注;另外教他情绪管理技巧,通过冥想、运动等来释放压力,工作、生活中的问题及时与家人述说和沟通。同时,指导下他服用少量抗焦虑药物进行治疗。治疗3个月后,张先生的胃痛症状明显缓解,不再频繁就医,情绪也变得开朗许多,重新找回了工作和生活的自信。那么,什么是躯体化形式障碍?

躯体不适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唐丽解释,简单来说,躯体化形式障碍就是心理压力、情绪问题通过身体不适的方式表现出来的一系列症状。患者躯体不适是真实存在的,并非“装病”“矫情”或“想多了”,但是,这些症状背后没有明确的身体器质性病变,核心原因往往与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这类疾病有几个典型特点,一是躯体症状反复出现,可能涉及消化、呼吸、肌肉、骨骼等多个系统;二是患者会对症状过度关注,频繁就医却对检查结果不认可,总觉得医生漏诊了;三是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工作或社交,还可能伴随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很多人会误以为这是一般的“心理作用”,甚至患者自己也会陷入困惑:“明明身体那么痛,为什么查不出来问题?”其实,唐丽表示,这是因为我们的身、心本就紧密相连,长期压抑的情绪就像“洪水”,当心理无法承受时,就会寻找身体这个“出口”,以疼痛、不适的形式表现出来。

躯体化形式障碍有哪些表现?

躯体化形式障碍的症状五花八门,几乎能涉及身体的各个系统,常见的有这些,如消化系统,常见的有患者反复出现的胃痛、腹胀、恶心、腹泻或者食欲不振,不少患者会误以为是胃炎、肠炎,反复做胃镜、肠镜却查不出问题。还有肌肉骨骼与神经系统,颈肩腰背痛、关节酸痛、头痛头晕,还有的出现手脚麻木、乏力等症状,易被当成颈椎病、偏头痛来治疗,效果却很差。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胸闷、气短、感觉“喘不上气”,或者总觉得心脏不舒服,类似心绞痛的症状,但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都显示正常。其他症状,比如皮肤瘙痒、脱发、月经不调,甚至出现尿频、尿急等,同样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因。

唐丽介绍,除了身体症状,患者还会有一些典型的行为表现,比如随身携带各种药物,频繁更换医院和医生,对自己的症状格外敏感,一点点不适就会紧张焦虑,注意力几乎被身体感受完全占据。

躯体化形式障碍的成因有哪些?

为什么会患上这种“身心疾病”呢?躯体化形式障碍的成因比较复杂,通常是心理、生理、社会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心理因素是核心,患者长期处于工作或经济方面的压力状态、经历过创伤事件、本身有完美主义倾向、过度关注自身健康者,都可能诱发此疾病。另外,生理因素,每个人的神经系统敏感性不同,有些人的神经对身体内部的感觉格外敏感,更容易捕捉到轻微的不适,进而放大这种感受,还有,内分泌调节紊乱也可能成为诱因。

此外,对心理疾病的认知不足,遇到情绪问题时不会寻求专业帮助,或者缺乏家人朋友的理解与支持等,这些都可能出现或加重躯体化形式障碍的症状。

如何识别与应对?记住这几点!

首先是自我识别小信号:如果躯体症状符合以下情况,就需要警惕了。一是躯体不适持续超过6个月,反复检查却找不到明确的器质性病因;二是症状的出现或加重总是和情绪波动、压力事件同步;三是因这些症状产生了明显的焦虑,或者已经影响到正常生活。

其次,注意科学应对,别走弯路。如果出现身体不适,经消化科、呼吸科、骨科等未发现明确器质性疾病,但症状却明显存在,这时就建议在精神科、心理科或身心医学科就诊,请专业医生进行评估诊断,发现躯体化形式障碍时可接受精神心理专科医生的规范治疗。

患者自身可学会调整和释放情绪,可向家人、朋友倾诉心事,培养兴趣爱好、坚持规律运动,同时调整认知,减少对身体症状的过度关注;建立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也有助于改善患者身心状态。


来源:红网

作者:肖丹

编辑:戴丹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63/15388525.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