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援非医生刘波:让健康种子在西非扎根

来源:红网 作者:范憬怡 编辑:周曼 2025-10-06 14:37:2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通讯员 范憬怡 报道

当金桂的香气开始弥漫在长沙的街头,万里之外的塞拉利昂弗里敦也将度过一年的雨季。当家人开始中秋团聚时,身处中塞友好医院的刘波正借着应急灯和头灯的光线,在突然断电的手术室里完成手术。

2025年3月,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胃肠外科副主任医师刘波,作为中国(湖南)第26批援塞拉利昂医疗队队员,奔赴万里之外的非洲大地,开启为期一年的医疗援助工作。

缺水缺电、简陋的病房、短缺的诊断设备……与这些困难博弈,是刘波援非工作的日常注脚,更是湘雅二医院延续半个世纪援非使命的生动缩影。

1963年,在国家援外医疗号召下,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派出医疗队员赴非洲阿尔及利亚,正式开启了长达62年的援非工作。1973年,湘雅二医院的援非足迹开始向南拓展,在塞拉利昂播下了健康的种子。彼时,这个西非国家刚结束殖民统治不久,医疗资源极度匮乏,全国仅有几家像样的医院。

52年间,52名二院人接力前行。现在,刘波接过前辈的接力棒,成为这支光荣队伍中的一员,在这片被疾病与贫困缠绕的土地上,开启了他的援非之行。

破困境 用技术点亮生命之光


微信图片_2025-10-06_113554_966.wm.jpg

工作中的刘波

“这里的困难超出想象,但患者的眼神让我们无法退缩。”刘波这样描述初到塞拉利昂的感受。

缺水缺电是家常便饭,手术进行到关键环节突然断电时,队员们早已习惯穿着湿透的手术服,借着应急灯和头灯继续操作;没有先进的检测设备,刘波就靠着临床积累的“望闻问切”功夫,结合患者的症状体征精准判断病情。

就在前不久一名车祸受伤的华人司机被车窗玻璃多处割伤,特别是臀部和大腿处伤口很深,鲜血直流。驻地条件有限,无法精确定位玻璃等异物位置,刘波只能在急诊手术中带着手套在伤口里用指尖一点点的感触玻璃的位置再将其取出,而尖锐的玻璃残渣随时亦有割破手套之风险。所幸在不懈努力下,经过1个多小时奋战,终于将深部的玻璃残渣十余枚全部取出并及时止血缝合伤口。

疟疾是塞拉利昂的 “头号杀手”,刘波和队员们在救治患者的同时,也时刻面临感染风险。非洲蚊子肆虐,虽然努力防范,但大家在门诊接待疟疾患者、外出医疗过程中总难免被蚊虫咬伤,有时候发热乏力会持续很多天,甚至出现头痛等症状,但所幸中国援助的青蒿素类药物疗效可靠,大家也都能在治疗后好转,继续坚持工作。

走出去 把关怀送到最需要的地方


微信图片_2025-10-06_113604_685.wm.jpg

刘波为群众义诊

“医疗援助不能只守在医院里,要让健康之光照进每个角落。”这是刘波常说的话。

半年来,他和团队的足迹遍布塞拉利昂15个偏远部落和8个社区,累计开展32场义诊活动。

在矿场,他们为矿工提供职业健康检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解尘肺病预防知识;在孤儿院,他们不仅为孩子们诊治疾病,还带去国内捐赠的糖果和文具,当刘波看着孩子们接过礼物时灿烂的笑容,他总会想起自己远在中国的一双儿女。

除了义诊,健康宣教和急救培训同样刻不容缓。在“中国-塞拉利昂第一目击者培训中心”,刘波手把手教当地医护人员和社区工作者心肺复苏、创伤止血等技能。

46场培训下来,150名“本土急救员”顺利结业,他们带着从中国学到的技能,成为守护家乡的“生命卫士”。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当地医护人员强起来,援助才有长久意义。”刘波的理念,正是源自湘雅二医院援非半个世纪来的坚守。

今年8月,在中塞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塞拉利昂第一目击者培训中心、中医药中心、远程医疗中心”正式揭牌,刘波参与了三大中心的筹建工作。

在第一目击者培训中心,他手把手为非洲的学生们逐个培训心肺复苏和海姆立克急救法;远程医疗中心则打破了时空限制,通过5G 技术让湘雅二医院的专家远程指导当地医生诊治疑难病例。

“这三个中心填补了当地医疗领域的多项空白,是中国援非的新里程碑。”刘波介绍道。在远程医疗中心启用当天,他们就通过视频连线,为一名罕见消化道疾病患者制定了治疗方案,让患者足不出国就享受到了中国的医疗资源。

融文化 架起中塞人民友谊桥梁


微信图片_2025-10-06_113612_281.wm.jpg

刘波在进行义诊

医疗工作之外,刘波也常常参与中塞文化交流活动。

在孔子学院的中文日活动上,他教非洲朋友们演唱《一路生花》,悠扬的歌声让现场掌声雷动;端午节时,他邀请当地医院的同事一起包粽子,手把手教他们折粽叶、填糯米,空气中弥漫着粽叶的清香和欢声笑语;义诊时,他总会带上中国结、剪纸等小礼物,向民众介绍中国文化。

而当地民众则用最淳朴的方式回应这份善意:部落长老会送来新鲜的菠萝蜜,孩子们会围着他们唱当地歌谣、跳传统舞蹈。

“这些瞬间让我明白,医疗援助不仅是技术的传递,更是情感的交融。”刘波感慨道。

从1973年到2025年,从一个药箱到三大医疗中心,从单一诊疗到培训赋能,湘雅二医院医护人员同千千万万个中国援非医疗队员一样,用半个多世纪的坚守,在塞拉利昂播撒下健康的种子。而他们的故事,正是这颗种子生根发芽的生动见证。

来源:红网

作者:范憬怡

编辑:周曼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4/98/1533487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