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孩子频繁眨眼、耸肩、清嗓子?小心“抽动症”

来源:红网 作者:曹晗 编辑:马婉华 2025-11-17 17:40:35
时刻新闻
—分享—

红网时刻新闻11月17日讯(通讯员 曹晗)抽动症,医学上叫“抽动障碍”,是一种神经和精神方面的发育障碍。孩子会控制不住地快速抽动肌肉,或者发出不正常的声音。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儿内科医生吴亮提醒,这种情况不是孩子故意的,也不是家长没教好,而是一种需要被理解和干预的健康问题。

孩子出现这些表现需要警惕

小动作反复出现,如眨眼、斜眼、咧嘴、摇头、耸肩、扭脖子、鼓肚子;

喉咙里总发出怪声:清嗓子、干咳、学动物叫,甚至说脏话;

动作和声音可能轮流出现,时好时坏,但断断续续超过一年。

如果孩子有以上情况,建议尽早到儿科、神经内科或发育行为科做专业评估。

为什么孩子会得抽动症?

目前医学上认为抽动症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孕期和出生时的状况:妈妈孕期情绪紧张、宝宝早产、出生时缺氧、新生儿黄疸等,都可能影响大脑发育。

遗传因素:如果家族里有人有抽动症,孩子出现的概率会更高。

神经信号失衡:大脑里某些信号传递物质(如多巴胺)过于活跃,让孩子控制不住自己的身体。

心理和环境因素:学习压力大、父母经常吵架、家庭气氛紧张、孩子情绪压抑等,都可能诱发或加重抽动。

感染与免疫问题:比如链球菌感染、肺炎支原体感染后,部分孩子会出现抽动表现。

营养与微量元素:缺乏维生素D、缺锌、缺铁,或铅超标,都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稳定。

过敏与肠道健康:很多抽动孩子合并过敏性鼻炎、结膜炎,或者肠道菌群失调,这些也会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

孩子有抽动表现,家长该怎么做?

冷静观察,记录细节:不要马上批评或提醒“别动了”!记录孩子什么情况下抽动会加重,比如紧张、看电视、写作业,什么情况下会减轻,比如专注做喜欢的事、放松时。

尽早做专业评估:医生一般会建议做检查来排除其他问题并评估严重程度。

药物治疗:如果抽动严重影响生活、学习和社交,医生可能会建议用药。切记:药不能随便停,要遵循“起始—强化—维持—逐渐减停”的过程,全程可能持续1~2年。

心理行为治疗:包括教孩子用“反向行为”替代抽动、做放松训练、接受专业心理咨询等。家长也要参与,学会不焦虑、不指责,营造轻松的家庭氛围。

神经调控治疗:如经颅磁刺激、脑电生物反馈等,适合药物效果不佳的难治性抽动。

中医药调理:中医认为抽动常与“肝风内动”“脾虚肝旺”有关,通过中药、小儿推拿、针灸等方式,帮助身体恢复平衡。

手术:仅适用于极少数症状严重、药物和心理治疗都无效的大龄青少年或成人。

来源:红网

作者:曹晗

编辑:马婉华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51/15437682.html

阅读下一篇

返回红网首页 返回健康频道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