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网时刻新闻11月5日讯(通讯员 张晓蝶)迷迷糊糊中,张先生感觉有人在轻拍自己的肩膀。他费力地睁开眼,刺眼的灯光让他下意识地眯了眯眼。记得术前麻醉医生说过,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用的是全身麻醉,术后很快就能醒,可现在他除了脑袋昏沉,胸口还闷得发慌。
“别紧张,您现在在复苏室,我是麻醉护士。”护士轻柔地帮他调整了氧气面罩,“刚醒过来有点不舒服是正常的,咱们先躺会儿,监测仪显示都还好。”张先生这才注意到,自己身上插着各种管子,手指上夹着夹子,身旁的仪器正发出规律的“滴滴”声。他一直以为做完手术、麻醉醒了就万事大吉,可此刻的感受却让他明白,手术结束并不代表真正“过关”。
长沙市第三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持工作)曾海华表示,麻醉复苏是指患者在麻醉药物作用消退后,逐渐恢复意识、自主呼吸和正常生理功能的过程,是手术或检查结束后保障患者安全的关键阶段,需由专业医护人员在特定区域(麻醉复苏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防止并发症。在麻醉复苏阶段,患者通常需要闯过五道“关卡”。
第一道关:呼吸的“隐形枷锁”
全身麻醉后,呼吸肌就像被按了“暂停键”。麻醉药物会抑制呼吸中枢,让呼吸频率变慢、幅度变浅。而气管插管虽能保证术中通气,但拔管后,喉咙里的水肿、分泌物,还有残留的麻醉药物,都可能让呼吸通道变成“羊肠小道”。
曾海华解释,全身麻醉就像给身体“断电”,呼吸肌恢复力气需要时间。麻醉医生会通过监测仪实时观察血氧饱和度和呼吸频率,就像给呼吸上了“双保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第二道关:循环的“过山车”
手术中出血、体液丢失,加上麻醉药物对血管的扩张作用,会给循环系统带来较大负担。即使术中补充了液体,术后血管的“弹性”也需要时间恢复。
这期间,麻醉医生会持续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核心指标,根据数据动态调整静脉补液速度;若血压依然不稳定,则精准使用血管活性药物调节血管张力,同时观察患者尿量、皮肤温度与颜色,在准确判断循环灌注情况后,全方位守住循环稳定,避免血压出现大幅波动。
第三道关:疼痛的“无声警报”
很多人以为麻醉没醒就不会疼,其实术后疼痛从手术结束就开始“发威”了。手术创伤会让身体释放大量疼痛信号,而疼痛不仅会让患者难受,还会导致血压升高、心率加快,甚至影响呼吸。麻醉医生的术后止痛原则并非“按需给药”,而是制定合适的镇痛方案提前预防,为患者有效镇痛。
第四道关:恶心呕吐的“突然袭击”
术后恶心呕吐是麻醉复苏中常见的“拦路虎”,尤其是腹腔镜手术,腹腔内的二氧化碳刺激膈肌,再加上麻醉药物的影响,更容易引发该症状。术后呕吐可能导致呕吐物误吸,进而引起肺炎或窒息,还会牵拉伤口,加重患者疼痛,影响伤口愈合和术后恢复。
麻醉医生会给高风险患者提前使用止吐药,还会根据术后护理要求帮患者调整为侧卧或半坐卧位,预防误吸;同时确保患者所处环境通风、无异味,密切观察患者呕吐情况,必要时调整止吐药物。
第五道关:认知的“迷雾”
部分患者术后会出现反应较术前迟钝的情况,这其实是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表现,主要由麻醉药物影响神经递质及手术应激引起,意味着大脑需要时间“重启”。在复苏室,医护人员会通过聊天、播放熟悉的声音等方式帮助患者恢复意识,就像给大脑“拨乱反正”。
很多人认为麻醉是“睡一觉就好”,殊不知这“一觉”醒来后,还要跨越呼吸、循环、疼痛、恶心、认知等诸多“关卡”。麻醉复苏室里的每一次监测、每一次调整、每一次安慰,都是为了让患者从手术的“战场”上安全撤离。
来源:红网
作者:张晓蝶
编辑:吕周阳
本文为健康频道原创文章,转载请附上原文出处链接和本声明。
本文链接:https://health.rednet.cn/content/646955/97/15407604.html
时刻新闻